卷貳 第十六章 決戰泗川(第3/6頁)

董一元有點莫名其妙。

按說打仗不是請客吃飯,這樣子算是怎麽回事兒?投降?示好?

還沒等他弄明白,一位朝鮮老大爺已經顫顫巍巍地走向前來,說道:“我們自己人的軍隊終於來了,倭人真的是太可怕了,殺燒劫掠無惡不作,現在正在距這裏不遠處的泗川城內嚴陣以待,我們多虧了你們,才終於被解救了出來,這裏也沒什麽好東西,無論如何請各位吃點,解解遠征的疲勞吧!”

趕了那麽多路,正是肚子餓的時候,現在的酒菜算是來得恰好。

一陣風卷殘雲後,董一元突然想起了一個問題:“晉州城內,還有多少軍糧?”

事實上,中路軍雖然人數最多,但是帶的糧食卻很少,按照董一元原本的計劃,是拿下晉州城之後,將城內的余糧如數充為自己的軍糧,然後再像麻貴圍蔚山一樣將島津義弘給圍死,這樣一來既節約了戰鬥成本,又免去了從後方運輸的時間,可謂是一舉兩得。

當然,正所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位朝鮮大爺面露難色地表示,晉州城內的糧食早就被島津義弘給運走了,所剩下的不過寥寥幾百石而已。

看著董一元犯難,老大爺又不失時機地透露了一個秘密。晉州城外有一條南江(今吉湖江),順流直下不過數裏,就是泗川老城,那裏有一個日本人的糧倉,裏面糧食的總數,至少有那麽一萬石。

聯軍眾將士聽聞後立刻眼露喜色,董一元也當即下令,全軍加快步伐,先奪糧倉,再圖泗川。

他被坑了。

百姓代表也好,放棄晉州城不戰而退也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島津義弘作戰計劃中的一部分,作戰計劃的官方稱謂叫做“釣野伏”。

釣野伏,是一種以少勝多的戰術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將兵力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作為誘餌,引誘敵人至指定地點,這個叫做“釣”;另外兩部分分別埋伏在指定地點的左右,等對方到了,再從兩側突襲,這個叫做“野伏”。

長年以來,義弘正是用此戰術,才在整個九州島屢戰屢勝,先後數次以寡勝眾,立下赫赫戰功的。

然而,由於人數、地理環境以及時機運氣等方面的限制,釣野伏真正實行起來是相當困難的,而在戰國時代的日本,能夠成功實施該華麗戰術的,除了島津沒有第二家。換言之,這是薩摩島津的家傳絕學。

為了保證計劃萬無一失,順利將敵軍釣過來,島津義弘在誘餌的準備方面,做了慎重的考慮。

首先就是那座位於泗川老城附近的糧倉。

他知道,缺乏軍糧的董一元一定會先奔著那裏而來的。

但是僅這一點還不夠,因為島津義弘並不準備在糧倉前跟對手決戰,他心中真正希望的決戰地點,是泗川新城,也就是他的大本營,至於那一萬石糧食,當然也是絕對不能留給董一元他們的。

所以必須再要一支誘餌部隊,將敵人給引到泗川新城跟前來,順便再把糧倉給燒了。

這聽起來實在有些天方夜譚。

因為該部隊的工作內容,就是要隨著敵人的行動進行挑釁,並要一時拖住敵人,以便本陣的島津義弘進行最後的備戰工作,可又不能像敢死隊般拼命,不僅如此,那堆讓對方盼望已久的糧食雖說一定要燒毀,可是又不能過早地動手,不然會讓敵人過早地失去目標,便不能圓滿地完成引誘工作,必須要等到引誘任務圓滿完成,主力部隊隨時能夠出擊有效打擊敵人的時候,再把糧食燒毀然後自己撤退……

這種需要左右兼顧的事情,暫且不說難度系數大,就算真的做完了,能不能活著回來也是一說。

可不做又不行。

所以,擔當此次重任的,勢必是要萬裏挑一的猛人。

好在薩摩什麽都缺,就是不缺猛人。

猛人的名字叫做川上忠實。

忠實所在的川上家族,是島津家族的旁支。島津義久和義弘的父親貴久,在正式成為薩摩大隅兩國的主人之前,是串木野地方方圓三十町步(一町步為9917平方米)的小豪族。而忠實的父親忠克,一開始是從屬於薩州島津家(貴久是伊作島津家的)的島津實久。在天文八年(公元1539年)貴久起兵征服薩摩大隅的時候歸順,一度曾被流放,不久又被召回,成了貴久以及下一代領主義久的家臣。

忠實作為其子,年少的時候就以武勇而聞名,在島津家對築紫家的征戰中屢屢立功,深得義弘的信任。

這次義弘給了他八百人。

最後能有多少生還的,誰也不知道。

數日後,聯軍殺至泗川老城下,先頭部隊是在第一次蔚山戰役中擔任殿後的強人茅國器、原李如松手下親將的猛人李寧以及所率兵馬一萬余人。

兩位將領到達之後的第一件事,是尋找泗川老城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