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五章 明朝聯軍大反擊(第4/5頁)

這一退縮,就把原本的勝仗變成了敗仗。

本來麻貴心裏也不踏實,一看楊鎬下令撤退,也順坡下驢地開始具體安排起撤退計劃了。

計劃比較簡單,明軍分四路先後撤退,動作越快越好。

但是剛剛起步沒走了多少路,日軍就追過來了。

帶頭的是毛利家家臣吉川廣家,小早川隆景的哥哥,戰國名家吉川元春的兒子。

楊鎬見狀,立刻改變了行動模式,將原本的撤退模式自行轉換為逃跑模式。

這下算是壞事兒了。

領導一跑,屬下自然責無旁貸,紛紛效仿,終於,將原本唾手可得的勝利轉化為了集體逃亡。

而日軍方面自然也毫不客氣,從一開始的吉田廣家,到之後的黑田長政、鍋島直茂,都紛紛加入了追殺行列,到最後連原本被打得縮在城裏伸頭喘氣都不敢的加藤清正,也帶兵出來過了一把乘勝追擊的癮。

最終,明軍大敗,幸虧遊擊將軍茅國器等人拼死殿後,才不至於全軍覆沒,但也造成了喪師萬余的嚴重後果,根據日本方面首實檢的報告來看,被割下頭顱的聯軍共有一萬零三百八十六人。

所謂首實檢,就是日本人在打完仗後統計砍下敵軍的人頭數,因為戰國時代,武士根據軍功得領地或賞錢,而那軍功,就是指你在戰場上砍了多少人。

一般來講,這種統計比較嚴謹——畢竟這世上並不存在心甘情願給部下漲工資的領導。

戰後,楊鎬被眾言官結結實實地參上了一本,然後萬歷下令撤銷其在朝職務並且立刻回國。

接著,麻貴開始收攏殘部,並且要求朝廷增援。

萬歷表示同意,於是,在朝明軍達到了十萬余。

這裏需要說一下的是明軍的人數。

關於這場援朝戰爭,明朝方面到底出動了多少人,歷來眾說紛紜,之前的文祿之役倒還好,基本上意見比較統一,總人數以李如松為首的四五萬人,但後來的慶長之役就不同了,從五六萬到七八萬,一直到十五、二十萬的說法都有。

根據最為正統的《明史》記載,明軍在慶長之役中所派遣的人數基本上為八萬。

但是,最正統的不見得就是最精確的。

《明史》這部史書,相對來說確實是比較嚴謹正統,這個沒錯,但問題是先天不足。因為清朝在修編此書之前,恰逢爆發了一系列的文字獄事件,使得大量的關於明朝的文獻記錄資料被銷毀,所以在一些數字細節上,往往會出現或多或少的誤差,此外,清朝的史學界雖然習慣通過擡敵人來達到擡自己的目的,但更多的則充斥著對前朝的人為貶低。整部《明史》中,貶低明朝國力的文字比比皆是,有意壓低明朝軍力財力的痕跡也不少見,所以,對於這八萬人的數字,多半是縮水的。

實際上,關於赴朝的人數,在當時的朝鮮以及明朝都有記錄,比如朝鮮的《宣祖實錄》《神宗實錄》《肅宗實錄》《光海君日記》等書以及明朝的皇明經世文編等。根據這些史料,我們可以得出明朝先後兩次出兵朝鮮的總人數為十六萬五千人左右,去除文祿之役的那四五萬人,剩下的就是慶長之役的參戰人數,基本在十二三萬上下。

援軍到手之後,麻貴再次作出了部署。

東路軍,明軍兩萬四千,將領麻貴,朝鮮軍五千五百,將領金應瑞,目標仍舊是蔚山。

西路軍,明軍兩萬一千九百人,將領劉鋌,朝鮮軍五千九百二十八人,將領權慄,目標順天。

此外,為了配合陸軍順利拿下要塞順天,麻貴還安排了聯軍水師協同作戰,由陳璘帶一萬九千四百人和李舜臣的七千三百二十八人一起,水陸兩道一起夾擊順天。

最後是中路軍,由董一元率領的四萬五千人外帶朝鮮軍隊四千兩百六十人,目標是泗川。

單從陸地上來看,泗川的戰略位置最重要,一旦被攻下,那麽蔚山和順天兩處的日軍將被隔開,彼此不能呼應,聯軍也能順順當當地將其各個擊破。因此,明軍的中路軍不但人數最多,指揮官也是最強的。

九月,大明左中右三路大軍正式出征。

相比之下,日軍在人數上占了很大的劣勢,東面的蔚山城和西生浦城由加藤清正、黑田長政等人防守,人數在三萬左右;而在釜山的基地,則停留著石田三成直轄的五百艘輸送船;水軍基地巨濟的防務,則毫無疑問由九鬼嘉隆為首的一幹人等來承擔,他們的總人數大約在八千;西面的順天光陽,屯守著小西行長、細川忠興、大村喜前等一萬三千人左右;至於中路要點泗川,只有島津義弘的七千人。

事到如今,大家都已明白,這是最後的決戰了。

對於明朝來說,勝,則能將侵略者一舉趕走;敗,則還得接著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