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五章 明朝聯軍大反擊(第3/5頁)

於是,日本人開始在朝鮮大肆修山寨,造城池,加強防禦以備不測,並且將自己的三路大軍布成一個品字形陣線,以便互相呼應。

當然,麻貴並不打算坐視不管。

慶長二年(公元1597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還處在修建中的蔚山城,突然迎來了以麻貴、權慄(朝鮮元帥)為首的將近六萬明、朝聯軍。

這些人是來攻城的。

蔚山城,建造於蔚山之上,而蔚山,是釜山的最後屏障,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交通便利且可直達大海,一旦被人攻下,則意味著日軍的後勤保障乃至回國退路被全部切斷。

在這樣的危急時刻,原本負責防守蔚山的兩名主要日軍將領——加藤清正和毛利秀元都不在現場,清正在離城不遠的西生浦,秀元則去了釜山。

留在蔚山的,只有淺野長政為首的一萬人。

二十二日,明軍先頭一千余人進行了突襲,日軍措手不及,慌亂之中,毛利家家臣冷泉元滿、阿曾沼元秀等人先後戰死。

聞訊趕來的淺野長政立刻發兵追擊,但是卻中了對方的埋伏,一陣亂鬥之後,日軍損失五百余人,淺野率部退入城內龜縮不出。

同時,兩國聯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蔚山城的三面包圍。

好在這時候,總指揮加藤清正迅速從西生浦結束了出差工作趕到了城裏,開始帶領大家一起抵禦來攻的兩國聯軍。

二十四日,聯軍開始攻城,但是日軍依托要塞和險要地形,利用鐵炮將來攻之敵如數擊退。

二十五日,明軍休息,本來朝軍也是休息的,但是朝鮮大將揚元對著元帥權慄大聲疾呼道:“明國人雖然休息,但是我們朝鮮人絕不休息!”

被感動了的權慄當即下令,由朝鮮人單獨攻城。

於是,朝鮮人爬山,日本人打槍,明朝人圍觀。

結果是,一陣鐵炮,朝鮮軍爭先恐後地逃下了山,開始和明軍一起休息了起來。

二十六日,風雨大作,聯軍本著大無畏的精神頂風作戰,但依舊無果。

二十七日,這一天雖然戰場上依舊沒有結果,但是麻貴想出了一個絕好的主意,那就是火攻,並且當下就準備齊全了各種可燃物,準備在第二天放火燒山。

但第二天卻是大雨傾盆,放火計劃頓時成了泡影。無奈之下,麻貴終於頓悟出了一條新計謀:既然打不死你,幹嗎不困死你?

連續做了快一個星期的無用功,麻將軍的腦子總算是開竅了。

之前我們就提過,蔚山城還處在修建中,換言之,這就是一座爛尾樓工程,防禦效果已經打上了一個折扣,而且,此刻城內的物資也極其匱乏,糧食暫且不提,都十二月末的大冬天了,炭薪、棉衣卻是異常缺乏,甚至連飲水都嚴重不足,所以城池被攻破,那本身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對此,明軍主將麻貴主動派使者前去談判,要求加藤清正主動投降,只要交出城池,可以既往不咎,並且讓全城大小安全地回日本。

當兩名使者來到城內見到清正後,清正對於投降一事表示要考慮考慮,接著他又提出,希望能夠先交換俘虜。

對於清正的提議,麻貴明確回答不行,並且認為是多此一舉——你只要投降了,明朝的俘虜你自然要放,日本的俘虜留在我這兒當然也沒用啊。

但是加藤清正似乎特別執著於俘虜一事,他三番五次地要求先交換俘虜,然後再投降,還強調說這是原則問題,違反原則的事情他是不會做的。

就這麽來來回回地拉鋸了好幾次,麻貴又明白過來了,他們是在拖時間。

可還是慢了半拍。

慶長三年(公元1598年)一月三日,從西生浦來的日本援軍終於出現了。分別由鍋島直茂盛、黑田長政、加藤嘉明、毛利秀元、長宗我部元親等共率一萬三千人馬分四路從水陸兩道開來。

元月初四,聯軍開始撤退。

這真的是一個很莫名的行為。畢竟日本人裏外加起來不過兩萬余,而明、朝聯軍的人數至少仍在五萬之上,這種情況下跑什麽?

但還真就有人下命令讓撤了,這個人叫做楊鎬。

楊鎬,河南人,萬歷年進士。他當時的職務,說得官方一點,叫做右僉都禦史,說得白話一點,其實就是明朝援軍的現場副指揮。名義上是麻貴的下級,但實際上,因為楊鎬是文職,依照明律文高武一等,所以,他就是名譽總指揮。

在不久之前,楊鎬還在蒙古打了個敗仗,這次被派到朝鮮是戴罪立功來了。

可惜因為能力有限,所以功還沒立,又戴上了新罪。

楊鎬撤退的原因是因為他害怕日本援軍將自己退路截斷,然後兩面夾擊把自己殲滅。

其實他並不知道援軍到底有多少人,只是看到了又是馬又是船的,心理上退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