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五章 明朝聯軍大反擊(第2/5頁)

而對於董一元,世間普遍的評價是,不但勇猛不輸給哥哥一奎,而且在謀略上更是遠遠地將其超越。

嘉靖年間,董一元任薊鎮遊擊將軍。當時土蠻、黑石炭等部一萬余騎兵進犯,總兵官胡鎮率兵抵抗,董一元功勞最高,升任石門寨參將。

明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董一元任遼東總兵。當時,蒙古部泰寧速把亥被官軍殺死,他的次子把兔兒聯合各部落聲稱要為父報仇,屢犯邊疆,董一元率部在鎮武設伏,擊敗了把兔兒,此戰共殲滅敵軍五百四十人,俘獲駱駝馬匹兩千余,蒙古豪族伯言兒戰死,把兔兒受傷逃亡。

萬歷帝聞後大喜,他親自祭告郊廟,感謝他祖宗朱重八保佑他大明獲得如此勝利,進封董一元為左都督,加封其太子太保銜,賜世襲本衛世指揮使。

然而,並不意味著這樣就天下太平了,把兔兒雖然逃走,但本著一小撮境內外反動分裂分子毀我大明江山不死之心,依然在積蓄著力量準備下一步的反撲,對此,董一元決定先發制人。

當年冬天,董一元率領精兵踏冰渡河,直奔敵軍老巢,過墨山時,天降大雪,大軍急行四百裏,三晝夜之後到達,斬首一百二十級,全師而還。

雖說人殺得不多,但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整個蒙古草原都震動了。

於是,原先跟著把兔兒一起作亂的各部落開始動搖,有的甚至主動要求和明朝重歸於好,而把兔兒本人則徹底郁悶了,最後就這麽郁郁而終。

值得一提的是,董一元當年曾任遼東總兵,任職期滿後,萬歷找了一個人來繼任他的位子,這個人便是李如松。

西麻也好,劉大刀也罷,說穿了純粹是運氣好,前者就壓根沒碰上幾個能打的角色,所以不太打敗仗,後者雖然碰上能打的還被人打死了,可人家偏偏喜歡擡高對手,因此,也就出現什麽一百二十斤輪轉如飛之類的了。

真正那個能打的,還真就運氣不好了,碰上了更加能打的,一仗戰敗從此被掩埋在了歷史的黃塵之中。

剛才的那三位是陸軍三路指揮,接下來再說說大明海軍。

鑒於朝鮮海軍已經處在了名存實亡的狀態,所以明朝政府決定加派海軍部隊開赴朝鮮。海軍為首將領有兩個,一個叫陳璘,另一個叫做鄧子龍。

陳璘,廣東人,性貪愛財,凡經手軍餉經費一定要扒去一層,不然晚上睡不著覺。

就是這麽一個人,偏偏軍事天分相當高,從陸地到海上,從山賊到倭寇,就沒有他打不過的,但是因為品行很差,還不會說官話(陳璘說的是一口當時很少有人能聽明白的廣東方言),所以升官升得很慢,因為無法溝通,這次實在是因為朝鮮情況緊急,不得已才任命他為明朝海軍總司令。

至於鄧子龍,則完全是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大爺,他是江西人,出國參戰的時候已經六十八歲了。他從一名普通的小校做起,多年來,奔波於廣東、雲南、緬甸、福建,東征西討,戰鬥經驗豐富,而且人品很好,待人寬厚,不搞歪門邪道,什麽貪汙軍餉、克扣錢糧之類的事,在鄧子龍這裏是聽都沒有聽說過。

總的來說,這兩人給人的印象是截然相反的,陳璘就好比弄堂裏面整天不務正業偷雞摸狗的中年二流子,而鄧子龍就是那個見誰有難都會幫一把的鄰家大爺。

這是一個是人看了都會頓感不可思議的組合,卻也是一個相當無敵的組合。

慶長二年(公元1597年),上述的幾位將領率七萬余人再次開赴朝鮮。

出發之前,麻貴特地交代陳璘,告訴他大明的海軍並沒有固定的目標,只要率領艦隊遊蕩在大洋之上,看到日本船只直接擊沉就可以了。

於是,陳璘從海軍指揮搖身一變成為了朝鮮海域的海賊王,但凡過往船只就沒有他不搶的,有時候甚至連朝鮮的商船隊伍他也要上去揩一把油。

而此時的李舜臣,又開始奮鬥了起來。他帶著被元均基本敗光了的朝鮮海軍,在鳴梁大破藤堂高虎的艦隊,並且和陳璘聯手,共同打擊日軍的補給線,展開了海上的封鎖。

與此同時,各地的朝鮮義軍、正規軍再度活躍起來,紛紛和明軍聯手,共同打擊侵略者,而在規模上,朝鮮義軍有了相當的長進,比起之前文祿之役幾百數千的小打小鬧來,在慶長之役後期,義軍基本動輒就能達到萬人,可謂是形勢一片大好。

而日本人那邊的日子,則比較難過了。

這批五年前意氣風發渡海出國的二世祖軍團,現在早已沒了當年的豪氣。繼續進攻,那是沒的可能,要想撤退,卻又因沒有命令而不敢擅專,更何況海上還有明、朝聯軍的封鎖。

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固守,或者說死守現有的領地,拖上一天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