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四章 沈惟敬與小西行長的無間道(第3/8頁)

現在,朝鮮的首都就在他的眼前了。

雖然他非常想立刻攻下漢城,但李如松心裏很明白,這是非常困難的。

攻平壤,他五萬,行長兩萬,都打了老半天,還用上了那麽多大炮,現在漢城內的日軍有四萬,人數大致相當,要想硬碰硬地拿下來,是幾乎不可能的。

所以,李如松打算先停下腳步,好好考慮一下對策,思索一下戰略。

這本是很正常,很正確,也很應該的做法,但終究沒能做成。

原因出在柳成龍身上。

這位朝鮮時任領議政反復催促李如松盡快收復王京(今漢城),好讓李昖早日回朝。

無奈之下,李如松下令由總兵查大受,副總兵祖承訓率兵三千騎前去探路,暫時堵上了柳先生的嘴巴。

探路部隊沒走多久就來到了一個叫做碧蹄館的地方,並在那裏南部的礪石嶺,遭遇了日軍將領前野長康的部隊一百余。

前野長康是豐臣家的老部下了,從秀吉還叫木下藤吉郎的時候就已經跟在了他的左右。

雙方一陣激戰後,日軍敗退,損失六十余人。查大受也不追趕,下令撤出此地,回到碧蹄館駐紮過夜。

同時,李如松也接到了送來的匯報。匯報上稱,探路部隊碰到了日本的大軍,小試牛刀打了幾下,便斬首六百。

看了之後,李如松很高興,隨即他便率親兵精銳一千,準備親自去接應並支援查大受,同時又令李如柏、李如梅、張世爵各率軍一千共往,最後,他還安排了總兵楊元率部五千作後隨應援。

查大受也很高興,他覺得雖然自己誇大了勝果,但日軍確實不經打,如果日本人都是這種戰鬥力,那麽光靠他這三千人,估計都能拿下漢城。

第二天大清早,下著蒙蒙細雨,查大受剛起床,正想打套軍體拳然後去吃早飯,卻聽手下報說,有一股五百余人日軍殺過來了。

沒辦法,早飯也沒吃,也沒有多作考慮他就率部出戰了。

這股日軍的帶隊大將,叫天野貞成,原名安田作兵衛。

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發生的那場震驚天下的本能寺之變中,織田信長的貼身小姓,有日本第一美少年之稱的森蘭丸,就是死在了這人的刀下。

本能寺之後,因為罪名太大,全日本都在通緝他,故而安田作兵衛只好改名換姓然後一路逃亡到了北九州,投靠了立花家。

當天野貞成一看到明軍出戰,二話沒說當即帶著大夥就開始跑路,而查總兵自然也不多廢話,追著鬼子就殺了過去。

要說查大受真不是吃素的,才跑了沒多久,他就率領三千人馬將這五百日軍追上給團團包圍了起來,並且迅速發起了圍攻,打算一口氣全殲敵人。

巧倒也巧,追上的地方,正好是昨天他打前野長康的礪石嶺。

正在查總兵包餃子的時候,又有一股日軍出現了,這次的人數在八百左右,帶隊的也是立花家的家臣,叫小野鎮幸。

包餃子正包得不亦樂乎的查大受,並不清楚這些人的出現意味著什麽,此時在他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日本人勿近,誰近砍死誰。

兩軍相交,又是一陣混戰。

突然,在明軍左翼響起了一陣呐喊聲,一隊約兩千人的日軍部隊殺了出來,為首大將,正是立花宗茂。

查大受立刻醒悟了。

大清早的五百人,是傳說中的誘餌,後來的這八百人,是為了將他牢牢地粘在礪石嶺,現在這兩千人,是上正餐,特地來料理他的。

只是有一點他還不知道,立花宗茂的兩千人確實是來料理他的,但並非是正餐。

碰上這種事兒,是個明白人都知道該怎麽做。

查大受就是這樣的明白人。

他選擇了撤退。

明軍稍作抵抗後,擺脫了日軍的纏殺,開始向北撤去,立花宗茂似乎並不打算就此罷休,他也親自帶了八百人,向著三千明軍撤退的方向追趕了過去。

查總兵運氣不錯,很快就碰上了李如松的迎接部隊,兩人合兵一處,算是站住了腳跟。

立花宗茂見狀也就此打住,在碧蹄館的小丸山下布陣,然後下令開飯。

在戰國時代,日本士兵上戰場基本是不可能自備碗筷的,他們的一日三餐多是飯團,地位高的將領,飯團裏大米飯多點,地位低的足輕,則多吃摻雜著粗糧的飯團,總之都是飯團。

宗茂拿到了自己的午飯飯團後,便帶著個小板凳來到了明軍陣地的前方,然後一屁股坐了下去,穩穩當當地吃了起來。

家臣們都嚇壞了。

本來你帶著八百人追著三千人亂打就夠懸的了,現在人家變成了六千人,我們依舊是八百人,你非但不撤退,居然還敢大白天坐在別人家大門口吃午飯?

然而宗茂聽聞這種擔心後只是微微一笑,平靜地說道:“我知道,我們人少,對方人多,可打仗的時候,越是在人少的情況下,就越是要有必勝的信心,這樣才能打勝。昔日軍神上杉謙信公在攻打小田原城的時候,不也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