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四章 沈惟敬與小西行長的無間道(第2/8頁)

約定的日子是文祿二年(公元1593年)元月初六。

這天,平壤城城門大開,日軍將領夾道迎接明軍的到來,而李如松也慢慢悠悠地率部做起了接收大員。

就在快到門口的時候,他下達了進攻的命令,目標是所有日本人的腦袋。

然而,小西行長雖說不會打仗,腦子還是有的。

他事先就派人做了詳細的調查,知道李如松來朝鮮之前正在寧夏平叛,並且殺掉了已經投降的叛軍將領全族。

所以他認定,此人的話不能當真。

早有一手的行長一看大事不妙,立刻下令將城門全部關閉,並且讓預先準備好的部隊登上城門進入作戰狀態。

無奈之下,李如松只好撕破臉皮下令攻城,結果打了一小會兒,知道沒希望了只得回家。

當然,他還會回來的。

兩天後,李如松帶領所轄部五萬人來到,對平壤城發起了進攻。

平壤城東有大同、長慶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星二門,北有密台門,有牡丹峰高聳,地形險要。

而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薊鎮遊擊吳惟忠率領步兵(戚家軍)當先,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領騎兵居後,攻擊北部要塞牡丹峰;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李如柏(李成梁次子),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

之後,他又讓祖承訓所轄部換上朝鮮軍的衣服,以去南面的蘆門招搖撞騙麻痹對手。

比較戲劇的是,擔任蘆門防守的,正是投降日本的五千朝軍。

最後的東門,李如松表示放棄,留下來給日軍作為逃生通道。

為了確保戰役勝利的萬無一失,李如松還扛上了當時在日本非常罕見的大炮。

既然啥都準備好了,那就開打吧。

當天上午,平壤爭奪戰正式打響。

面對兩倍於己的對手,小西行長進行了相當頑強的抵抗,李如松的大炮炮彈都快把城墻給轟塌了,日軍卻仍然站在墻頭照著爬上來的明軍亂砍。

一時間,誰也奈何不了誰,明軍攻不破平壤,日軍也趕不走對方,整個戰場進入了一個膠著狀態,南門除外。

盡管這場戰爭在朝鮮打起,盡管朝鮮都被打得快沒了,但對於很多朝鮮人甚至是朝鮮軍人來說,這天大的災難跟他們沒有絲毫的關系。

西北兩口三門打得是頭破血流,但這五千南蘆門朝軍依舊在看著城外的風景。

很快,他們就看到了祖承訓所率領的部隊,接著作出了第一反應——很高興。

這也不奇怪,因為祖承訓部清一色穿的都是朝鮮軍裝。

要知道,雖然朝鮮人打日本人沒本事,但是吃吃自家人還是非常有一套的,南門的朝軍誤以為來了同胞,認定欺軟淩弱的時刻到了,於是大家不顧一切地沖了出去,打算好好過一把戰場砍人的癮。

祖承訓倒也不含糊,一揮手就下令沖鋒。

要說朝鮮人腦子真的不錯,才一接觸就明白了那不是自己的同胞,而是大明王朝的軍隊。

那還說什麽?散了吧。

這五千人就這麽逃的逃,降的降,一點猶豫都沒有。

此時的祖承訓估計是哭笑不得,毫不客氣地拿下了南蘆門。

南蘆門一失,等於是打開了一個缺口,明軍紛紛湧入,開始對日軍發起了裏外夾攻,知道大勢已去的小西行長在做了最後一陣抵抗後,不得不放棄了平壤城,下令撤退。

撤退的路線是李如松特意安排出來的東門,但當他們踏上逃跑之路才發現,這並非是一條逃生通道,而是一條死亡之路。

那裏埋伏了數千軍隊。

又是一陣圍攻後,丟下了數百具屍體的小西軍才算突圍成功。

行長打算先去平壤西南部的山城鳳山城落腳,並且和那裏的守將合並一處,一邊抵抗明朝軍隊的攻擊,一邊等待漢城方面的援軍。

鳳山的守將叫大友義統,是叱咤戰國的切支丹大名大友宗麟的長子。

切支丹就是天主教,在戰國時代,信天主的大名也被叫做切支丹大名,不過這夥人裏頭真正肯為上帝獻身的沒幾個,主要是打算利用宗教跟西洋人攀關系,以便從他們手裏頭弄到先進的武器順便搞搞雙邊貿易。

不過大友宗麟是個異數,他既要洋人的東西,卻也非常信仰上帝,雖然從整個戰國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人也就是個普通的厲害角色,但在當時西洋人的記載中,他卻是能夠跟織田信長平起平坐的人物。

可是大友義統顯然沒他爹的那份能耐,這位仁兄一看到平壤的戰火,立刻拔腿就跑,換句話說,小西行長還在平壤城內跟李如松拼命的時候,鳳山城就已經人去城空了。

不得已,小西行長只能再退。

這一退,就退到了漢城,而李如松也趁機僅用了二十天不到,收復了鳳山、延安(朝鮮地名)以及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