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三章 朝鮮告急,大明出兵(第4/5頁)

面對這種無恥的行為,九鬼嘉隆惱羞成怒。

九鬼嘉隆決定知恥而後勇,他下令手下各部,加強日夜巡邏,提高警惕,並且在六月十四日,召集了另外兩名海軍指揮官——加藤嘉明和脇坂安治和他們的部隊,打算集合兵力一舉拿下李舜臣。

加藤嘉明跟脇坂安治都是當年賤嶽七本槍成員,好歹也能算是戰國名將了,所以得到消息後,兩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一舉搞定朝鮮殘存的水軍力量。

遺憾的是,李舜臣之所以選擇了偷襲,完全是因為手頭上能用的船實在太少,不得已而為之,他真正擅長的,正是正兒八經的海戰。

同月,李舜臣和慶尚道海軍順利會師。就此,他擁有了一支六十艘軍艦規模的船隊,其中,有三艘比較特殊的船,它們被叫做龜船。

龜船在當時的朝鮮,是一種失傳數百年,近乎傳說的武器。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410年,當時也被稱之為“戈船”,用來抵禦猖獗一時的倭寇和女真人。可在此之後,朝鮮進入了將近兩百年的和平期,這種造起來又麻煩又費錢的玩意兒,也就漸漸被廢棄了。一直到公元1591年,李舜臣擔任了全羅道水軍節度使後,他決定為海軍事業做點貢獻,比如將傳說中的龜船重新造出來。經過一年多的苦心鉆研,李舜臣和他的手下終於制造出了當時第一艘龜船,並且順利通過試航。

該船全長在三十米以上,船首樹立著龍頭,該頭能散發出硫黃氣體,用來擾亂敵人的視線,方便自己穿梭於敵陣。另外,龍頭的開口處還搭載了一門射程在三百到五百米的大炮,並且在它的下面,還附帶了用於撞擊的武器。不僅如此,在船的四周分布著七十多個火槍口,用來對外發射火槍,從遠處打擊敵人。

全船有兩支桅和一對帆,並同時也利用了槳來加快速度。這就意味著和日軍的艦船相比,龜船的速度更快,更靈活。

在防禦方面,龜船從船身到船頂,都有鐵甲覆蓋,並且,為了防止被人登船實行攻擊,李舜臣還非常周到地在鐵甲上安裝了大量的鐵鉤鐵刺,目的只有一個:誰碰紮死誰。

總而言之,這種東西能轟大炮,能放火槍,能撞,渾身上下帶刺,見勢不妙還能吐煙逃跑,的確對得起“傳說中的武器”這個稱號。

當然,也不是說就完美無缺了。

事實上,一旦碰到大風大浪,龜船依然是鐵棺材一副,最多外形獨特了點,是烏龜狀的棺材。所以李舜臣自己都很少坐這玩意兒,一般情況下他的專用艦是朝鮮傳統的板船。

好在上天還是站在了他那邊,在這次行動中,並沒有出現什麽惡劣的天氣。

反倒是日軍方面,當得知李舜臣和友軍會師之後,急於立功的脇坂安治不顧九鬼嘉隆的勸阻,執意帶著所轄的七十余艘艦船開赴戰場,準備過一把孤膽英雄的癮。卻不料他的船隊到達巨濟島和加德島之間的見乃梁時,碰到了強逆風,從而無法有效前進,不得不在唐浦暫時停靠。

由於李舜臣一直非常注意有效利用情報,所以,他很快就知道了敵人的蹤跡以及船數。

該是下決斷的時候了。隨行的元均表示,自己願意作先鋒,突擊這股停泊的日本海軍。

但是李舜臣表示反對。

他告訴元均,自己早已定下了計劃,決定先派出小股部隊引誘日軍繼續前行,然後再包圍殲滅。

元均對此表示強烈反對。

李舜臣則更加堅定的表示:反對無效。

元均只得附議,但是梁子就此結下。

再說脇坂安治,他正在擡頭望天,等待強風過去自己好繼續趕路,眼前卻突然就出現了好幾艘朝鮮船只,以為是李舜臣前來偷襲。他立刻跳了起來,指揮船隊全力攻擊對方,但出乎意料的是,這些朝鮮船並沒有做任何進攻或者反擊,只是在他眼前晃了一圈便走了。

於是脇坂安治斷定,李舜臣是個除了偷襲撈便宜之外一概不會的家夥,一看偷襲失敗,便立刻灰溜溜地逃走了。

他自然不能放棄這次絕好的機會,再次下令全軍,頂著強風開始追擊。當日軍追到了一個叫做閑山島的地方時,被包圍了。

接下來是朝鮮海軍痛打侵略者的時間。

面對激烈的進攻,被打得連頭都擡不起來的日本人決定逃走,他們的七十艘船被擊沉了五十九艘,而朝鮮方面的損失僅僅為四艘。

這就是差距。

這場慘敗,驚動了在日本的豐臣秀吉。

他在仔細聽取了各方面傳來的詳細經過後,對九鬼嘉隆下達了以下命令:放棄和朝鮮海軍的作戰。

從此,九鬼嘉隆的海軍作戰總司令變成了補給線運輸負責人,除了給朝鮮的其他遠征軍送點糧食兵器之外,盡一切可能避免和對手,也就是李舜臣發生軍事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