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三章 朝鮮告急,大明出兵(第2/5頁)

事實證明,他的判斷非常正確,日軍確實全部都窩在了城內,但是並非一千人,而是將近二十個一千人,並且還配有了大量的鐵炮。

接下來的情節大家比較熟悉了,無非就是一聲令下槍炮大作,打得明軍暈頭轉向很長時間都分不出東南西北。

此戰中,副將遊擊史儒戰死,祖承訓孤身率殘兵數人僥幸逃出。

被人打得都亡國了,卻連敵人的大致人數都不知道,怎叫人不光火?

其次,祖承訓原本壓根就不想在這鬼天氣進攻平壤。

前面我們說過,他的五千人馬是騎兵,騎兵走泥濘道兒,那是兵家的大忌。事實上多虧是小西行長太謹慎,才在城內設伏,如果他要真的出城搞圈套,在這樣的天氣裏估計也是一打一個準。

這些兵法常識祖副總兵當然是具備的,可問題是朝鮮卻是一竅不通。一竅不通也就算了,還偏偏愛專權,他們很擅自地表示,即便是天朝來的兵馬,在朝鮮的土地上,那也該聽朝鮮的指揮。

面對這種胡鬧,祖承訓自然沒去搭理他們一下。可接下來,朝鮮人就開始反復催促祖承訓出兵攻打平壤,估計是給弄煩了,祖副總頭腦一熱,就幹了傻事兒。

這還不是最讓人光火的。

在攻打平壤之前,朝鮮方面為了表現出和天朝士兵同甘苦共奮鬥的熱情,特地湊了一支五百人的軍隊協同作戰。祖承訓自然沒有理由拒絕。

可當兩國聯軍開進平壤城,日軍出現的瞬間,這五百朝鮮人就逃走了四百多,剩下的倒也幹脆不逃,直接投降。

別急,這還不是最讓人惱火的。

在混戰中,祖承訓發現,很多身邊的將士都是被射來的弓箭所殺傷。這本來沒什麽,但事後仔細甄別,發現了一件比較嚴重的事情——這弓箭是朝鮮制造。

這和明軍已知的情報相吻合,那就是小西行長軍的遠程武器裏,沒有弓箭,只有鐵炮。

說白了,這些中國人去救朝鮮人,結果卻被朝鮮人殺死了。

真的過分了。

面對大明舉朝的憤怒,李昖忙不叠地解釋道,朝鮮的軍事過於落後,無法進行有效的偵察反偵察;士兵逃走那也是因為兩百多年的太平日子過習慣了,一下子不能適應現在的戰爭生活;至於“鮮奸”的問題,他一口咬定,自己的國民個個淳樸善良忠勇老實,這一定是日本人的脅迫才讓他們迫不得已,將罪惡之箭射向明朝軍隊。

朱翊鈞終於明白,這仗如果還想接著再打下去,朝鮮人是肯定指望不上了,於是他找來了兵部侍郎宋應昌,表示自己這次是認真要跟日本打上一兩個回合了,你怎麽看?

宋應昌很明確地表示,皇上你再認真也沒用,得等。

具體等的是兩樣東西:第一是火炮,第二就是得計算一下到底需要多少人馬。

好在祖承訓的埋伏沒被白打,他上報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情報,那就是日軍的火器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發達的程度了,不客氣地說,已經在大明之上了。

這應該算是托了王直的福吧。

所以,宋應昌決定從南方調來大明帝國專門的火槍部隊,以此來和日本人抗衡。

至於人數,明朝方面到底還是沒敢相信朝鮮人的情報,在一番調查計算後,最終決定派遣總數為四萬余的軍隊作為援軍,並且對外號稱十萬,帶隊大將叫做李如松。

一切工作搞定後,大軍就準備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了。

與此同時,明朝派出了一個特使來義州面見李昖,他的名字叫做薛潘。

薛特使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讓朝鮮方面準備軍糧。

這倒也是情理之中,我幫著你打仗,你不給錢,飯總得管吧?

然而,大明帝國就是大明帝國,雖說管飯是分內事,但薛特使非常高姿態地表示,我們明國軍隊是自願來朝鮮幫助你們的,不求任何回報,這次要你們出糧實在是因為運輸方面太耗時間和成本,也不白拿,你們給我們多少糧食,我們就按照現價折算金銀還給你們。

面對如此夠義氣的盟友,李昖卻臉色異常難看地支支吾吾了一陣,接著告訴薛潘,自己國家的老百姓都是未開化的土民,所以大家都不認識什麽黃金白銀,也不知道這些玩意兒比糧食寶貴,所以應該都不會換糧給明軍。史書上的原話是:“小邦土地偏小,人民貧瘠,且國俗不認貨銀之利,雖有銀兩,不得換米為軍糧矣。”

薛潘當場就傻了,一再追問下,李昖不得不道出一個殘酷的事實:朝鮮境內,能夠由自己人掌握的軍糧全部加起來,只夠得上一萬軍隊消耗一個月,至於一個月過後怎麽辦,還沒想過。

得了,那就自帶軍糧吧。

估計萬歷帝也挺無奈的,攤上這麽個倒黴藩國。不過好在大明朝地大物博,幾萬人的軍糧那是綽綽有余,最多也就是南糧北調、西米東輸費些日子。況且,李如松雖然在接到命令之後就立刻從西北開拔出發,但畢竟路途遙遠,還是需要花費相當時日才能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