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二章 十五萬大軍兵臨城下(第2/4頁)

其實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日本快完蛋了。

或許你會覺得,這剛剛統一了日本,全國人民正鬥志昂揚地要建設新日本,可謂形勢一片大好,怎麽就快完蛋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了戰爭,所以上到盔甲下到草鞋,訂單逐漸減少,甚至有消失的跡象。至於鐵炮、大炮、刀槍劍戟等兵器的販賣,那更是因秀吉提出的“狩刀令”而幾乎絕跡。運輸事業也變得後繼無人,馬商人、造城工、木材商人、鐵炮制造等原本屬於熱門的行業,現在也紛紛出現了失業者,變得無人問津。

當然,最大的失業群體還是那些手裏拿著刀的職業軍人——武士。

而商人們的處境自然也是一團糟,原以為終於迎來了太平盛世,可以和氣生財的生意人,很快就發現自己放出去的債,都收不回來了。

這是當然的。

原本在戰國時代,盡管被借走了大額的軍資,可是一旦打了勝仗拿到了封賞的金錢和領地,就能立刻歸還,現在一下子沒仗打了,自然也就不存在類似投機式的領地盈利,那麽那些已經被放出去的貸款,別說是本金了,就連利息的索取都變得渺茫了。

最糟糕的還不在這裏。

失業率的上漲導致了無所事事的人增多,雖說這些人盡管整天沒事兒幹,看起來蠻幸福的,可與此同時他們也必須得餓肚子了。當然,有很多人是不甘心自己就這麽餓著的,於是又形成了一個新的社會問題,那就是治安的惡化。

對於一個新政權,治安惡化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搞得不好就會觸動新生政權的根基。所以,面對日益惡化的形勢,秀吉以及其家臣們,不得不開始認真思考對策了。

然而,這些只有在和平時代才會出現的不景氣,是經歷了百年戰亂的日本沒碰到過的,誰都沒有這個能力或者說這個經驗去面對它。除了一個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石田三成。

石田三成,雖然當年不過三十出頭,但卻已然是整個豐臣政權之下的頭號文官了。

豐臣家政權建立之後所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一直都由三成在解決,雖然在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災賑災,有賊抓賊,可沒過多久他就覺得自己很有可能在做無用功,哪怕活活累死,都不可能根治眼下的問題。

在一番苦思冥想之後,三成終於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要想迅速擺脫現在的困境,唯一的辦法就是發動一場戰爭,奪取新的領地。

其實這是一個比較淺顯易懂的道理,失業的都是吃戰爭飯的,發動戰爭就等於讓這群人重新有了活兒幹,自然也就不會整天想著挖豐臣家政權的墻角了。

而奪取領地,也就是當時以及後來在歐洲世界非常流行的一種行為——開拓殖民地。總的來說,奪取的殖民地的財富物產,只需一部分便能清算和大商家的殘留貸款,剩下的資金可以讓日本徹底擺脫靠戰爭過日子的局面,也就是工礦業、農業、商業變成和平產業的轉換。

最後要做的,就是選一塊合適的目標,作為自己戰爭的對象。

選來選去,選中了朝鮮。

當年放眼整個亞洲,南洋諸國早就有成為歐洲列強勢力範圍的趨勢,動不得;即便僥幸有幾個還沒被插上歐羅巴旗幟的,那也多住著生產力低下,且不文明、未開化的土著原始人。

最後只能看西北方向了,正西面,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大的明帝國,秀吉是不會想到去主動侵略明王朝來給自己作殖民地的。

唯獨能欺負的,也就朝鮮了。

當時的朝鮮,已經歷經和平時光兩百余年,舉國普遍重文輕武。據說如果一家有兩個孩子,一個學文一個學武的話,學文的那個會受到全家的疼愛;而學武的,只能如仆人一般為自己的兄弟端茶送水。

如此一來,那些因種種原因不得不去當兵的家夥,自然也就是圖個混飯,素質極差,打仗基本不行。

不過朝鮮人搞政治鬥爭,那倒還真有一套。國家不大,但小朝廷裏分成了東人黨和西人黨,東西對戰一段時間後,從東人黨內又分裂出了南人黨和北人黨,著實有將朝廷變成麻將館的趨勢。

而且,在數百年來中土大唐的熏陶下,朝鮮也算是個比較富裕的小國了。總的來說,還是有點家底可供打劫的,更何況日朝兩國相鄰相近,真的殖民起來,也方便不少。

方針既定,那就行動吧。

公元1592年,春夏交替之際,豐臣秀吉動員整整三十萬大軍,陸續趕到了遠征基地名護屋,不過要渡海打仗的只有一半,剩下的一半是後備力量,留守就行。

同時,日本人還準備了十二字作戰口號:“水陸並進,以強淩弱,速戰速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