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一章 入侵朝鮮:豐臣秀吉的野心(第3/4頁)

當天下午,羽柴方面主動和毛利家展開了高調和談,在擺出一副“我是可憐你才跟你談”的極高姿態後,終於將對手壓倒,達成了協議。

六月六日,秀吉帶頭,率全軍朝著京都方面展開日均八十公裏以上的急行軍。

六月十一日,此刻的光秀尚在東拉西扯地找朋友一起幹,織田家的大多數其他家臣還在各自的領地裏沉痛哀悼,羽柴家的軍隊已經來到了明智家領地的跟前了,同時一起的,還有本來就在附近的織田信長三子織田信孝以及家臣丹羽長秀。

六月十二日,雙方開打於京都邊上的天王山。

當天就分出了個子醜寅卯,勝者,羽柴秀吉。

明智光秀在逃跑的途中被人截殺,重傷後情知大勢已去,故而就地自盡,享年55歲。

從開幕府當將軍到兵敗身亡,前後歷時不過一個星期左右,所以光秀的短命政權一般也被稱為“三日天下”。

消滅了明智光秀之後,秀吉憑借此戰功成功晉升為織田家遺老中最有話語權的人,並且在分遺產大會上成功擊敗其他家臣,獲得了最大的利益。

此後,他又在賤嶽(今滋賀縣內)和當時遺老內實力排行第二的柴田勝家狹路相逢,在雙方展開了一場生死爭鬥後,秀吉再次取得了勝果。

在這場被稱為賤嶽合戰的大戰中,秀吉一方有七個人戰功卓越,他們分別是福島正則、加藤清正、脇坂安治、糟屋武則、片桐且元、平野長泰以及加藤嘉明,合稱賤嶽七本槍,本是日語,做量詞用,換成中文就是賤嶽七杆槍。

搞定了柴田勝家後的秀吉,等於是繼承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原織田信長領地,說他是當時的日本一哥也不為過。

做了老大,自然得要有派頭。秀吉原先的居城姬路城(兵庫縣內)和現在自己的身份相比,顯然顯得有些寒酸,所以他決定另謀寶地,新開山頭,怎麽著也得造一座日本第一城來搞一回登基大典什麽的。

選來選去,最終敲定了石山本願寺。

石山本願寺就是本願寺家族的大本營,那家當年的第十一代掌門顯如和尚曾經跟織田信長公開叫過板,而且連扛魔王十多年,最後雖說力竭而不得已開城投降以求太平,但那裏作為天下第一難攻不落之城的美名,也就此傳遍了整個日本。

再加上地理位置又非常優越,西面是瀨戶內海,邊上是日本最大的港口堺,東面不遠處就是京都,走過去也就小半日,放眼當時秀吉所轄的所有領地,最有大本營樣子的地方也就屬那兒了。

天正十一年(公元1583年),羽柴秀吉下令在原本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造一座新城,並取名為大阪城。

這座號稱天下第一城的要塞總共耗時三年,共用了民夫十萬才得以完工,現在還在,你有空去大阪旅遊的時候可以專程去看看。

秀吉是個攻城的高手,所以也深知如何將城池造得難以攻破。這座大阪城正是他破城無數後的心血所得,在當時,無論是其本人眼中還是外人心目裏,都是永遠無法攻破的金湯之城。

在之後的數年裏,羽柴秀吉以大阪城為根據地,對全日本展開了東征西討,他要完成自己的主公織田信長所未能完成的偉業——統一全日本,結束自應仁元年(公元1467年)以來日益混亂的戰國時代。

事情進行得相當順利,不過短短七八年,秀吉就將不願臣服於他的諸侯們一個個盡數消滅,將整個日本掌控於手中,同時,他再一次改了姓,受天皇之賜取名豐臣秀吉,並且拜官關白,成為了萬人之上的統治者。

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豐臣秀吉率天下諸侯共計二十萬軍,發動小田原征伐,消滅了盤踞在關東地區的最後一家不肯臣服於自己的大名北條家,就此完成了對日本的基本統一,全日本的大名都向他表示了效忠。至此,自應仁元年(公元1467年)開始的戰亂時代,便差不多算是告一段落了。

有時候想想也都會覺得相當諷刺,一場新地主與老地主之間所引發的戰亂歲月,搞了一百多年居然被一個家無三畝地的農民給終結了。

其實這也就是戰國時代的本質——不需要血統家世,不需要出身地域,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能抓住機遇,那麽要飯的一樣也能做人王。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幾乎所有的人都以為那久違的和平女神終於又一次降臨到日本列島,從今以後自己可以不用再過那種枕戈待旦的日子了。

天真,真是太天真了。

天正十九年(公元1591年),豐臣秀吉將關白之位讓給了養子豐臣秀次,自己稱太閣。

太閣,一般指的是退休的攝政,即隱退的關白。不過在今天的日本,通常是秀吉一人的專用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