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八章 神風相助,日本擊潰元朝入侵(第4/6頁)

七月二十七日,日軍艦隊兵陳鷹島海面,雙方激戰一天一夜。元軍雖勉強打退對方進攻,卻也傷亡慘重,招討使忽都哈思也戰死在了亂軍之中。

同時,又有一個不好的消息傳了過來:一支人數超過六萬的大軍,已從京都近畿出發,正馬不停蹄地朝著北九州趕來。

至此,無論是江南軍的範文虎還是東路軍的忻都明白,這仗似乎是很難再打下去了。

要說還是範文虎識時務,當下就跟忻都提議,說是不是我們幹脆就撤了?

忻都點點頭表示同意:撤吧,再不撤等著老死在這汪洋大海之中嗎?

不過由於剛剛經歷了大戰,所以兩人還是決定,再休息幾天,等大家的體力都恢復過來了,再行撤退。

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拖延症不盡早治療,是要出人命的。

七月三十日,一場百年難遇的台風席卷了九州北部海面,狂風整整肆虐了五天,將鷹島海域停泊的蒙古軍船幾乎卷了個幹凈。這便是至今仍為日本人所津津樂道的真正意義上的“神風”了。

神風的突然出現讓元軍蒙受了難以想象的慘重損失,除了人員傷亡外,更要命的是船都被吹沉了,東路軍還好些,九百艘船剩了差不多五分之一,而江南軍三千五百艘船則基本全滅,好在當時大多數士兵都駐紮在鷹島,所以也不像有的書上說的那樣全員葬身海底。

不過這樣的大難不死卻並不意味著必有後福。

鷹島的面積大約在十六平方公裏,是個孤島,十來萬人馬帶著只夠吃小半年的糧食困在那地方,想想也能知道不會有什麽好下場。

所以識時務的範文虎在第一時間便想到了逃走。

就在台風過去後的第二天,也就是當年的閏七月初五,範文虎帶著少數士兵搶先跳上了一艘僥幸未沉並且看上去還算牢固的軍船,然後頭也不回地就朝著西面駛去。

而忻都、金方慶等人一看居然還有這一手,於是也紛紛效仿。各高級將領爭先恐後地爬上了尚且浮於海面上的軍船,接著一路向西,直奔本土。

此時鷹島上剩下的已經基本上全是當兵的或是中下級軍官,雖說這些人地位低下,可怎麽講也是爹生娘養的血肉之軀,終歸是有求生欲的。在明白了自己當下的處境後,他們拿起手中的武器工具,來到山林砍樹伐木,準備造船回家。

但日本人卻並不打算給他們這個機會。

閏七月初七,鐮倉武士攻入了鷹島的元軍營地,雖然在一開始這些元軍們還進行了比較激烈的抵抗,但很快就徹底喪失了鬥志,淪為了被屠殺的對象。

因為元朝的第二次侵日發生在日本的弘安四年(公元1281年),故而史稱“弘安之役”,而這場鷹島掃蕩戰,則是弘安之役的收尾。

到底有多少元軍士兵在這次戰鬥乃至整場戰爭中喪生,至今已經不能得出確切的數字了,比較誇張的說法是十五萬大軍生還的只有三人,較為保守的,則認為至少有個一兩萬人回到了中國,但無論是誇張還是保守,至少有一個地方兩者的觀點是一致的,那便是元軍慘敗。

鷹島掃蕩戰持續了大約一個星期,光是俘虜,就抓了兩萬多人。

戰後,日軍將擒獲的那兩萬多名俘虜帶回了博多,接著,將其中的蒙古人、高麗人以及北方漢人全部殺死,只留下南宋遺民,將他們安置在了當地,以彌補因戰爭而損耗的勞動力。

插一句,現在很多歷史讀物都認為,那些僥幸在日本活下來的南宋人,都被強行當作了奴隸。這種說法源於《元史》,但卻並不正確,事實上這些南宋遺民中,有很多以前都是熟練的工匠或是經驗老到的農民,甚至還有粗通文墨者,對於這些人,日本怎麽舍得只把他們當奴隸?

實際的情況是,為了安頓他們,鐮倉幕府專門在博多開辟了一個唐人町,也就是類似於唐人街的地方,專門供南宋俘虜居住。

此外,幕府還曾經有過一個驚天設想,那就是趁著元軍大敗的當口,派奇兵突襲高麗,以朝鮮半島為橋頭堡逆襲大元。

不過因為該計劃過於聳人聽聞,而且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太大,最終還是被放棄了。

而另一方面,在驚聞第二次征討日本又遭慘敗後的忽必烈再發雷霆,當場就準備起了第三次征日計劃,要求江浙船塢即刻開工造船,並且在那裏招募水手船夫。不過這很快就遭到了當地的激烈抵制,地方和中央的各級官員也紛紛上奏表示不可。因為連年的征戰早已讓原本富庶的南方苦不堪言,不僅治安惡化盜賊蜂起,甚至有南宋復國勢力趁此還打算借機率眾起事,所以時任禮部尚書劉宣在奏章中明確表示,希望聖上能在攻打日本的事情上多多考慮,吸取當年隋煬帝東征高句麗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