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八章 神風相助,日本擊潰元朝入侵(第2/6頁)

這到底是為什麽?

原因應該有兩個。

首先,北條時宗壓根就不承認元朝。

在他眼裏,這個由蒙古人建立的帝國別說稱霸了亞歐,就算南北兩極都歸了他們管那也是蠻夷之邦,想要日本臣服,不可能。在當時日本人的心目中,能代表正統中華的,只有大宋。哪怕是只剩下半壁江南甚至是一個孤島了,可大哥還是大哥。

更何況南宋新滅,此時各地都在搞著各種反元復宋的活動,誰知道趙家王朝會不會東山再起死灰復燃。

那麽多年下來,周邊那麽多國家裏頭,也就日本跟中國的友誼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友誼,因為這是一種出自平等的交往,不稱臣不納貢,但卻互相認可。雖然打過不少主意幹過不少缺德昧良的事兒,但到底還是要遠勝過那些朝秦暮楚只想占便宜的主兒。

其實這跟人與人交往的道理是一樣的,沒有誰會把一個自己發達了就跟在屁股後面喚大爺,自己落魄了立刻翻臉當不認識的家夥認作朋友。反而是那些不卑不亢一直把你當對手,同時彼此之間孽緣不斷的家夥,倒真有可能跟你成為兄弟,而且真的到了危難時刻,肯出手相幫的,往往還就是這種人。

其次的一個原因是,時宗根本就不怕蒙古人。

這裏的不怕,是在對各種情報分析之後作出的理性判斷。

還是那句話,千萬別低估了日本人對中國的了解。

其實雖然當時元朝看著很強,但實際上水分不少。比如南宋滅亡後,各地反元動亂此起彼伏,局勢相當不穩;再比如高麗雖然早十幾年前就稱臣了,可不久之後他們國內就爆發了反元起義,稱“三別抄起義”,這股反抗力量直到文永十年(公元1273年)才被完全鎮壓下去,而且民間也一直存在著各種反蒙情緒;再比如安南,也就是越南,雖然地方不大,可短小而精悍,同時處處效仿中華,非常不把蒙古放在眼裏。

總而言之,元朝的處境未必有傳說中的那麽強,而且蒙古大軍雖然強悍,可畢竟他們的水戰不擅長,渡海而來本來就已經輸人一籌了,再加上經過上次的那場文永之役,日本人已經對蒙古軍的戰略戰術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北條時宗自信,如果蒙古人敢再來,那就再在博多灣會他一會,爭個高下。

中國人打仗,習慣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而日本人打仗,糧草可以不動,但情報必須得先行。

不過這回運氣不大好,碰上的是忽必烈。

忽必烈是一個很自信的人,他堅信即便國內局勢還未能完全穩定,但騰出手來打個日本應該不算什麽大問題,更何況這位東面的鄰居接二連三地欺人太甚,不給點教訓實在是太說不過去了。

所以在南宋滅亡後的第二個月,他就命令高麗造戰船九百艘,接著又下旨,征調原先南宋土地上的船工船匠,在江南各地的造船廠裏趕制軍用船只。

弘安三年(公元1280年),元朝方面設立了日本行省,做好了正式將列島納入版圖的準備。

弘安四年(公元1281年)春,忽必烈一聲令下,十五萬大軍揮師東進,目標日本。

元軍總共分兩路,一路叫東路軍,從朝鮮半島出發,人數五萬,戰船九百艘,由高麗士兵、蒙古士兵以及北方漢人士兵組成,領兵大將是我們認識的:忻都、洪茶丘以及金方慶。

另一路叫江南軍,自寧波出發,共十萬人,戰船三千五百艘,全都是南宋的降軍。領兵大將阿拉罕、範文虎,其中,阿拉罕是全軍主帥,南宋降將範文虎則是江南軍的實際總指揮。

江南軍除了打仗之外,還有一個艱巨的任務,那就是在戰後繼續駐軍日本,一邊充當占領軍,一邊還要屯田,所以他們除了身攜打仗必需的武器之外,還帶了鋤頭鐮刀等生產工具,一看就是要準備紮根日本,轟轟烈烈地在那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一番。

其實忽必烈考慮得還是挺周到的:你日本不是跟南宋好麽,那就讓南宋的士兵來管著你們吧。

當年五月,東路軍熟門熟路地跨過了對馬海峽,先登對馬島,再過壹岐嶼,雖然結果跟上次沒差別,這兩個島都被順利地拿了下來,但大軍所碰到的抵抗程度,卻較之七年前要強了許多,尤其在對馬島,打了整整快一個星期才打下來,而且還戰死了好幾名部將。

拿下壹岐之後,根據元世祖忽必烈的作戰計劃,東路軍應該是稍作停歇,等路途較遠的江南軍到了之後,合並一處共同攻打九州本島。

但忻都覺得沒必要。這地方他七年前就來過,不敢誇了如指掌的海口,但至少是熟門熟路,而且當年他帶著蒙古子弟兵短短數日就打到了大宰府門口,現如今實在沒必要把唾手可得的軍功章分給那些南宋降兵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