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七章 宋末元初,蒙古鐵蹄踏上日本(第4/6頁)

因為人少而且也知道是逃不掉了,所以宗助國幹脆主動發起攻擊,帶著八十寡兵朝著蒙古人的軍陣就沖了過去。

跑最前頭的,還沒看清蒙古人臉長什麽樣,就被一陣飛射而來的箭給戳成了刺猬。

跑後面的,知道不能再往前了,於是便站住陣腳彎弓搭箭,打算化主動為被動。

雖然此陣日本人打得極為頑強,對馬守宗助國親自沖鋒在前彎弓射馬連殺數人,但畢竟寡不敵眾,僅僅數小時,八十人就被打得基本團滅,助國本人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之後,對馬島全境淪陷。

按照慣例,蒙古人在島上燒殺劫掠、欺男霸女地打了一回草谷,接著,大軍開拔,劍指壹岐。

壹岐就是壹岐島,現在的長崎縣壹岐市。

十四日,元軍上島,壹岐守護代平景隆帶著一百余騎應戰。

雖然較之宗助國的那草草集合的八十多人,平景隆的一百騎兵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疑上了個台階,但仍然是完全不敵。

不光是蒙古人人數更多,還因為武器不行。

當時蒙古的弓箭一射就是兩百多米,而日本人的弓則最多射個百米之內,因此這是一場沒有任何懸念的戰鬥——當天,平景隆就戰死在了他生活和工作了多年的地方。

而另一件沒有懸念的事情就是,蒙古人照例展開了屠殺。

“百姓中男子或被殺,或被活捉,女人被聚集在一起,以繩索穿手結於船畔,無人幸免,壹岐亦是如此。”

從各種當事人的回憶來看,當時的對馬和壹岐,幾乎算得上是人間地獄了。

十九日,蒙古大軍進博多灣,並於次日拂曉踏上了九州本島。

由於距離雙方第一次開打已經過了十來天,元軍來襲的消息早就傳遍了日本,再加上這麽多年來,全國上下一直都在備戰備荒防元寇,所以鐮倉方面輕車熟路地就聚攏了九州北部的兵力,並且任命了當時的大宰少貳(官名)少貳資能的兒子少貳景資為大將,務必將來犯敵寇趕出國門。

其實少貳資能本人也出陣了,但幕府考慮到老爺子當年已經77歲高齡了,這才把主帥一職給了他兒子。

二十日早飯時分,在早良(今福岡縣福岡市內)一帶,少貳景資率部和元軍交上了火。

頃刻間被擊潰。

主要還是因為武器不行。

除了能射兩百多米遠的箭之外,這一回蒙古人又翻了新花樣,那就是在箭頭上塗了毒藥。這對當時的日本人而言是聞所未聞的,更何況在那個年頭,醫療本身就不發達,一旦中了毒那絕對是沒救了。

此外,元軍還拿出了另一樣新式武器——炸雷。

當然,這絕非是現代意義上的手榴彈,只是在瓷罐裏裝了火藥然後點燃了到處丟,盡管論殺傷力的話未必比毒箭強,但卻具備了十足的威懾力,不光能嚇人,尤其能嚇馬,當時日本人騎的馬一見這玩意兒,嚇得不是原地不動就是原地趴下,要不幹脆直接掉頭就逃,把自家的陣形沖了個支離破碎。

除此之外,另一個導致日本人全然不敵的重要原因是軍制與戰術的落後。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鐮倉時代日本人打仗,那麽最貼切的恐怕應該是一盤散沙。盡管看上去是幾千幾萬人的大軍,但他們卻並非一個整體,而是被劃分成了成百上千個小團體,每一個武士都隸屬於他所在的莊園,打仗的時候往往只聽自己所在莊園的領主之命,或幾十人一群,甚至幾人一夥,各自為政,自由行事,雖然名義上有主帥,但從實際的角度來看,少貳景資要想做到所謂的“統禦全軍”,終究是比較有難度的。

反觀蒙古人,則思路非常清晰,再多的人馬也宛如一人,擊鼓進軍鳴金收兵,有條有理方寸不亂。

當時日本和蒙古之間的差距就在於:蒙古人是來打仗的,日本人是來打架的。在真打起來的時候,比起蒙古人的集團沖鋒,日本人更注重的是單打獨鬥。而且,因為日本自古就流傳著“老虎愛皮武士惜名”這句話,戰場單挑被視為莫大的榮耀,所以開打之前必須互通姓名,有點類似於中國的“吾乃關羽關雲長是也,來將何人”這種調調。碰上講究一點的,還要報出生地點工作單位以及領導姓名甚至是祖宗名號,在此我們仍舊用關二爺打比方,那就是“吾乃大漢皇叔荊蜀之主劉備劉玄德座下五虎上將之首河北解良關羽關雲長是也!”。

如果是周倉呢?那則是“吾乃大漢皇叔荊蜀之主劉備劉玄德座下五虎上將之首河北解良關羽關雲長麾下扛刀大將周倉是也!”。

總之按照這個路數,哪怕是個炊事班的也能在報名號的時候跟幕府將軍扯上關系。

蒙古人根本就不玩這個,人打了一輩子從來就只知道跟著命令沖鋒射箭甩手雷,全然沒有那捉對廝殺大戰三百回合的習慣,更何況戰陣之中喊殺聲震天,你喊破了喉嚨都未必有人聽得見,就算聽見了也不明白——別忘了蒙古人不懂日本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