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七章 宋末元初,蒙古鐵蹄踏上日本(第3/6頁)

而你日本,自立國以來,不但跟高麗走得很近,也和中華歷朝關系很好,一直互通往來,可為什麽朕當了皇帝之後,你們就從沒來看看朕?是不是不知道朕當了皇帝啊?也罷,不知者無罪,朕這就正式地通知你們,希望你們日本能跟我們大蒙古搞好關系,多多來往。如果真要動起刀兵,恐怕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吧?

落款是至元三年八月,也就是公元1266年。

從寫完到送達足足一年多,不得不說朝鮮人真能拖。

言歸正傳,先說一句,包括日本學者在內,有不少人都覺得,這是一封普通的、尋求友好的書信,雖然口氣強硬了一點,但卻並非是要日本臣服於蒙古。

對此我真的很想問他們到底是真傻還是裝傻。

開頭第一句就是“蒙古皇帝奉書日本國王”,這兩人的等級差已然暴露無遺,還說是友好往來呢?

其實這是一封殺機畢露的勸降信,裏面還特地拿了高麗做例子,赤裸裸的威脅不言而喻。

當時鐮倉幕府管事兒的是第八代執權北條時宗,此人雖然時年只有17歲,但卻年少有為很有魄力,以英勇果敢著稱,人稱“迅猛小獅子”。

小獅子在看完國書之後,當場拍板:送京都朝廷那兒吧。

理由是幕府只管政務軍務,不管外交。

其實他是在盡可能地拖延時間,目的是備戰。

北條時宗是個明白人,他知道但凡不想給蒙古人做小,那麽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戰場上戰勝他們。

另一方面,京都的朝廷在收到鐮倉送來的國書之後,研究了很久,然後向潘阜轉達了自己的意思:這事兒忒大,請容我們再研究研究、討論討論,您要忙的話,可以先回去。

在民族國家危亡的跟前,大家還是都很有默契的。

這事兒一拖就是三年,直到文永八年(公元1271年),當蒙古使者第四次來到日本時,才總算拿到了京都朝廷寫給忽必烈的回信。

這封信是由菅原道真的子孫菅原長成起草的,大意如下:我們從來都沒聽說過蒙古這個國家,也不知道為什麽你們突然就要我們臣服你們,而且還用武力相脅迫,我們日本自天照大神以來就是神之國度,沒有向外族人稱臣的習慣。

正當蒙古使者準備拿著信回去復命的時候,突然鐮倉幕府橫插了一腳進來,表示既然你們家皇上說要增進往來,那幹脆這回的信就讓我們送吧,也好往來往來。

當時蒙古人也沒看回信裏寫的是什麽,只當北條時宗要服軟,於是連連稱善。就這樣,在文永九年(公元1272年)正月,由十二人組成的日本使節團,經高麗來到了已經改名為元朝的蒙古帝國首都大都,即現在的北京。

這十二個人其實不是來送信的,他們只是把文書交給了禮部的人代為傳承,然後就開始四處亂轉搜集起了各種情報。

而忽必烈在看了信後,果然被氣歪了鼻子,連日本人的面都沒見就把他們給趕了回去。

同年五月,以趙良弼為首的第六批使者抵達了日本,在要求對方降服被拒絕後,他們打聽了日本歷代天皇名諱、百官爵位、州郡名號和風土人情等信息後返回了大都。

元朝要用兵了。

話說到這裏,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有點奇怪,蒙古人向來只是縱橫草原陸地,可為何偏偏要跟島國日本過不去?

這貌似已成了個謎團,我只說我的看法,個人覺得,是因為南宋。

忽必烈在中國大陸最終的戰鬥目標其實是消滅南宋,而日本作為南宋的堅定盟友,顯然讓他有些骨鯁在喉,更何況日宋之間的各種經貿文化往來也的確在客觀上有助於南宋國力的增長,加大了他滅南宋的難度。所以鏟掉日本,不管從實際上還是心理上,都能起到打擊南宋的效果,於是自然就會讓忽必烈不遺余力了。

而日本不願意搭理蒙古,其實多多少少也是因為南宋,還有一點就是,日本的確不是一個願意臣服別人的民族。從當年聖德太子那麽落後的時代起,他們就開始尋求和中華帝國的平起平坐,現在好歹也算是經過幾百年歷練成了亞洲小強了,怎肯再輕易屈服於人?

於是,就只能開打了。

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年)十月五日下午四點,搭乘著元、高麗聯軍總共四萬人馬的九百艘戰船,出現在了對馬島佐須浦小茂田(今長崎縣下縣郡嚴原町)的海面上,領軍統帥是蒙古大將忻都,副將洪茶丘,高麗軍的主帥則是金方慶。

傍晚六點時分,大約三百來人的元軍率先登陸上岸,接著又是一千多人緊隨其後,迎他們面而來的,是對馬守護宗助國部。

宗助國帶的人不多,只有八十上下,其實他本來也不是來打仗的,就是想探個究竟,結果一看黑雲壓城城欲摧了,於是只能就地擺開陣勢,進入了戰鬥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