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七章 宋末元初,蒙古鐵蹄踏上日本(第2/6頁)

這種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和平日子一過就是五六十年,雖然看著有些別扭,可倒也風調雨順內外相安,一直到文永五年(公元1268年),平靜終於被打破了。

那年春天,一隊來自蒙古帝國的使節團,造訪了日本。

蒙古帝國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公元1206年開創的基業,經過了六十多年的奮鬥已經擴張成為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國,當時的可汗是忽必烈,使節團正是他派來的。

而使節團的團長叫潘阜,是個高麗人。

高麗就是朝鮮,當年唐滅高句麗後,因為跟新羅又不好過了,所以想順手把他們也給一並摁了,但卻沒打過,反而讓新羅順勢逆襲,得到了朝鮮半島大部分的領土,然後定都慶州,史稱“統一新羅”。

到了公元9世紀,半島發生動亂,各地勢力蜂擁而起,又被分裂成了三個國家,稱“後三國時代”。其中後高句麗國有個將軍叫王建,於公元918年發動政變,改國號為高麗,並且先後滅掉了其余兩家,最終在公元936年再度重新統一半島,也就是高麗王朝。

高麗王朝在公元1258年的時候因為實在是自覺再也扛不住蒙古人的攻打了,於是便只好表示了臣服之意,總算是保留了祖宗的基業和傳統的文化。不過作為交換,除了要對蒙古稱臣之外,每一代的高麗君主繼承人都必須被送往蒙古帝國,接受蒙古式的教育成長,然後才允許回國繼承王位。

再說那忽必烈收服了高麗之後,蒙古帝國上下都以為這回可汗要一心專攻南宋了,可沒曾想,他卻把目光轉向了日本。

公元1266年,忽必烈以大蒙古帝國皇帝的身份寫下國書一封,交予兵部侍郎黑的,並命他組建使節團,經高麗出使日本。

這下朝鮮人不樂意了——倒不是他們小氣不肯借道兒,只是單純地覺得這事兒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

朝鮮人的推理是這樣的:忽必烈的國書肯定沒憋什麽好水,多半是要脅迫日本舉雙手投降;可日本人也不是善茬兒,絕非你讓他低頭他就哈腰的主兒。於是雙方就談不攏,談不攏就要打起來,此時南宋尚在,蒙古人的勢力還沒打過長江,因此想要打日本,唯一的路徑就是穿過朝鮮半島,再過對馬海峽到日本。如此一來,高麗的負擔可就重了,肯定要被逼著準備糧草啊造軍船啊之類的活兒,那豈不是忒苦了?

應該講,這個推理基本正確。

忽必烈確實是想讓日本稱臣,這封名為國書的親筆信其實是一封充滿了威脅口氣的勸降信,而且其本人也確實放出過話來,表示無論南宋和日本,只要敢不服自己,就即刻出兵。

在確認了蒙古真有可能要打日本之後,高麗方面立刻表示,萬萬不可。

可畢竟是在人屋檐下的一介藩屬之國,故而他們也不敢擡頭明著反對,只好曲線救國,跟黑的說這日本乃是位於荒海之上的一個島國,臣服不臣服都與大局無礙,更何況那海路難走,乘船不比坐馬,乘著一個不留神的,興許就沉了。

為了證明自己沒有忽悠,高麗的樞密院副使宋俊斐還特地領著黑的,找了一個風浪最大的海崖實地參觀了一下,果不其然,那地方狂風連連,海浪一拍就是十余丈高。

黑的是蒙古人,一輩子大馬金刀混草原,哪見過這等驚濤駭浪,當時就嚇得不行,連連吐舌頭說去不得,那還真去不得啊。

下面一群朝鮮人馬上附和道,對,真去不得。

於是被完全忽悠了的老實人黑的就這麽回家了,然後稟告忽必烈,說這日本沒啥好去的,還是算了吧。

忽必烈勃然大怒。

和黑的不同,忽必烈是一個表裏如一的英明之輩,朝鮮人耍的那些個小心眼在他跟前完全不管用,所以忽必烈當時就下了一道死命令,表示使者必須去,而且由高麗方面來完成這個送傳國書、招降日本的任務。

同時,忽必烈還把朝鮮人最擔心的事情也給挑明了,那就是強令高麗國王準備好船只一千艘,士兵一萬人,用途是“或征南宋,或征日本”。

高麗國王不敢反抗,極不情願地派出了由起居舍人潘阜帶隊的使節團,來到了日本。

這夥人在文永五年(公元1268年)的正月,抵達了大宰府,但並沒有繼續向東,而是留在了當地,然後讓大宰府官員將忽必烈的國書送往了鐮倉。

國書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

上天眷命,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

雖然你們日本是蕞爾小國,但考慮到好歹也算是我大蒙古的近鄰,因此多少也該互相往來,修好關系吧?更何況我大蒙古帝國自先祖成吉思汗起,威揚四海坐擁華夏,四面八方心服我者不計其數。遙想當年朕剛剛即位時,東面有高麗不肯臣服,結果不得已朕只能派出大軍前去,經過多年戰爭,終於將他們感化,現在已是我大蒙古東邦一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