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五章 宋朝和日本的平等往來(第3/4頁)

那麽,為了保護自己的家產和家人,就必須要有武器,有了武器還不夠,因為你不能一個人拿九把刀,所以還得招募保鏢,來保護自己的田園。

這保鏢,在日語中被叫做“侍”,也就是武士,俗稱打手。

可以說,武士最初出現的意義,是為了保護領主、土地以及農民。

而那些擁有相當武裝力量的土豪領主,包括很多國司在內,其實也能算是某種意義上的武士,不過為了跟普通看家護院的武士加以區分,一般我們稱之為武將。

或許很多人會問,這跟藤原家的攝關政治有什麽關系?

有關系,當然有關系。

因為土地私有制的深入,從而導致了武士的出現,而武士的出現,則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時日本的政治格局,那便是中央政權的名存實亡。

這其實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中央為了掌管地方而派了國司,國司在代替朝廷管理那非常有限的土地的同時,又通過自己開墾的手段獲得了大量的私有領地,而且還招募了大批給自己看家護院的私人武裝力量,他們自己也從原先的欽派地方官轉變成了手握雄兵的武將。這樣一來,朝廷在地方還有何權力可言?也別管攝關政治還是院政政治了,中央的一切政令在地方都名存實亡,只有武將,才是真正的統治者。

這種因土地私有而導致的權力分散,既是一種進步的象征,也是動亂的根源。

當然,動亂那是後話了,現在要說的是,因為武將的出現,使得天皇想要搞掉藤原家不再需要單純地拼爹了,他們還可以拉攏武士來做自己的戰友,畢竟槍杆子才是硬道理。

那麽藤原家是否也能通過地方勢力來擴大自己的陣營從而加強攝關政治呢?理論上是可以的,但實際上很難。

原因有二:第一,在日本,天皇是拜出來的,是神,除了極個別的瘋子,沒有人會想到以人類的身份來挑戰皇權;第二,這年頭誰都不比誰笨,我有土地有士兵,憑什麽還要給你藤原家當槍使?

就這樣,武士崛起了。

或者說地主崛起了。

在崛起的過程中,有兩大氏族脫穎而出,一家平氏,一家源氏。

雖然看起來勢單力薄只有區區兩族,但實際上全然不是你想象的那樣,事實上截止到平安時代後期,這兩家光是直接用平源名號的分流就有幾十上百的,還不包括改姓其他的支流,同時不僅在京城舉足輕重,而且還遍布了日本各地。

在這幾十上百家人裏頭,有兩位最終脫穎而出,一個叫平清盛,一個叫源賴朝。

這兩人都出身北面武士,所謂北面武士,指的就是天皇的直屬武士,他們除了擁有領地之外,還和中央有著各種瓜葛。

其中,平清盛在仁安六年(公元1167年)當上了太政大臣,雖然在此之前他就已經掌握了全日本的大權,靠著槍杆子裏出政權這條千古真理淩駕在了整個皇家之上,但這一回的加官晉爵,不僅使得他名副其實地成為了當時日本的第一人,也讓整個平家跟著一起飛黃騰達了起來。

據不完全統計,在平氏政權時代,僅是京都三條地帶,就住著平家出身的大小官員170余戶。當時平家官員出行都要清道,不僅不允許人阻擋去路,還要保持一條街安靜整齊,即便有嬰兒啼哭,都要問責基層官吏。

對此曾有人非常不滿地反問說,小孩哭鬧乃是人類天性,你平家再厲害再不講理,可總也得讓人活吧?

被質問的叫平時忠,倒也實誠,大大咧咧地回道:“這年頭,只有平家的人才是人。”

囂張到這個程度,那就肯定要遭人嫉恨了。

祗園精舍鐘聲響,訴說世事本無常。沙羅雙樹花失色,盛者必衰如滄桑。

和所有盛極一時的政權一樣,由平清盛一手締造的平氏政權,終究也沒能天長地久。

自治承三年(公元1179年)前後起,在諸武將的帶領下,日本各地就掀起了各種各樣以推翻平家為目標的兵亂。治承四年(公元1180年)八月,一個33歲的年輕人,宣布自己和當時日本的實權統治者平家政權正式開戰,之後,他率領了一支軍隊,從利根川左岸的國府台(今千葉縣內)出發,向對岸的武藏野發起了進攻。

五年之後,他的弟弟在關門海峽的壇之浦和平家殘兵展開了最後的決戰,開打不過半日,平家就幾乎全軍覆沒,平氏諸將紛紛跳海自盡,當主平宗盛及其妻兒也被活捉。至此,平氏政權宣告覆滅。

弟弟的名字叫源義經,堪稱日本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武士。

而哥哥,則是我們之前提過的那個源賴朝。

源賴朝,說起來也是個苦孩子,他爹叫源義朝,當年曾經起兵反抗平清盛,結果沒打贏,自己死了不算還連累了老婆孩子,源賴朝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被送去了伊豆群島關禁閉——這地方雖說現如今乃是風景優美的旅遊點,但在當年純屬不毛之地,系流放犯人的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