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五章 宋朝和日本的平等往來(第2/4頁)

這也是代表了當時日本權利最高層所希望從中國得到的東西:利益和文化。

如果說宋朝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往來與前朝有何不同的話,應該就是“平等”。

宋朝之前,無論隋唐魏晉,日本在和中國打交道的過程中,永遠都處於“受”的一方,要麽是直接得到了賞賜寶物,要麽是學到了文化和技術,他們只是得到,卻不能給予中國什麽,因為當時的兩國實力對比過於懸殊,日本沒有什麽東西是強大的中國所必需的。

說得難聽一點就是,至少在宋朝之前,中國可以沒有日本,但日本卻離不開中國。

而宋朝建立之後,隨著日本本身的日益強大,其對中華文明的需求開始變得逐漸減少,但另一方面,雖說中國尚且還遠遠沒到把日本過來的東西當作必需品的地步,可也確實已經開始對日產商品有了一定的需求量。

雙方一拍即合,貿易交流就這麽被搞了起來。

宋朝時管對外生意的機構叫“市舶司”,而日本那邊則在九州大宰府下設立鴻臚館,用於國家官貿。

只不過真的操作起來的時候,兩邊基本都不怎麽走官方路線,而是多為私人貿易,尤其是日本,跟宋朝的生意往來幾乎九成以上是在私人領地裏完成的。

國貿變私貿,朝廷的所得利益自然就大大減少了,不過這絕非是中央照顧地方,而實在是一種無奈之舉。

因為中央無權。

再說得精準一些,是天皇無權。

其實早在當年藤原基經橫空出世把持朝政數十年起,天皇的大權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旁落到了藤原北家的手裏,多年來藤原一族的人幾乎代代都擔任關白一職,然後替天行道獨攬大權,全然不把天子放在眼裏,學界俗稱“攝關政治”。

攝關政治的登峰是在長德元年(公元995年),那一年藤原北家的藤原道長出任右大臣以及藤原長者(等同於一族族長),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專政,而他的兒子藤原賴通,15歲就當上了正三位右近衛少將,30歲出任關白,獨掌乾坤到76歲,實在是老了玩不動了,才辭去了一切職務順便在延久四年(公元1072年)時以81歲高齡出家,然後一直活到了83歲才駕鶴西去。

道長、賴通父子倆一前一後總共八十來年的攝關政治,使得日本皇權從此名存實亡,而且他們不僅操控中央,就連地方也不放過,在那八十多年裏頭,許多國司的任命也全都出自他們爺倆之手。

而底下的國司有了藤原家為後台,更是肆無忌憚了起來,紛紛各自建造港口,直接和大宋展開貿易,跟鴻臚館搶起了生意,而宋朝那邊本來就不禁私貿,更何況中國商人也分不清攝關政治還是地方政治,反正看見日本來的商船就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地做買賣,久而久之,天皇的中央朝廷能賺到錢才怪了。

對於藤原家的攝關政治,全日本的反應只有四個字:人神共憤。

首當其沖的是半仙皇家,那必然是不高興的,為了抗衡藤原家,歷代天皇采取的對策叫院政。

所謂院政,通俗來講,就是拼爹。

藤原家之所以能掌權,很大原因是由於藤原家的女兒,基本上代代都嫁入皇宮當皇後,然後生了皇子再當天皇,也就是說,藤原一族其實是天皇家的外公、舅舅或是老丈人。

要跟外公舅舅老丈人對抗,那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爺爺叔叔和親爹找來,槍對槍,棒對棒,親爹對親娘。

在攝關時代,當天皇活到二十多快三十的時候,就會把位子傳給尚且年幼的太子,而自己則出家做和尚,即為上皇,通稱某某院。上皇上面還有法皇,就是天皇的爺爺,同樣也是和尚——天皇打算通過這種辦法來增加自己的戰友人數,然後來壓制藤原家的勢力。

也就是說,攝關政治跟院政政治兩者的本質,其實是天皇母系一族與父系一族之間的鬥爭。

不過從結果上來看,顯然還是攝關政治更勝一籌,因為即便爺爺孫子齊上陣,可皇權依然只是個名分,藤原家還是牢牢地把持著一切。

於是這就讓另外的一撥人憤怒了,那便是京都的其他貴族與地方的豪強們。

說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重溫一下日本的土地制度變革。

且說在當年菅原道真跟藤原時平這兩位的改革後,日本土地的私有制算是被確立了下來,不僅朝廷承認土地可以私有,同時也規定一切新墾土地歸開墾者所有,而擁有土地者則被稱之為領主。

如此這般一來,造成的後果就是各地的領主如雨後春筍一般地冒了出來。

雖然這並不是什麽好事。

開發了土地,就成了財主,你當了財主,那隨之而來你的安全也就成了問題,畢竟這世道不是什麽人都願意靠自己本分的勞動來發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