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三章 和風壓倒唐風(第4/7頁)

對此,藤原時平的辦法是編一本以純平假名為主要組成部分的著作,然後推廣,並借機宣告一個新的文字時代的來臨。

著作的內容他也想好了:和歌。

和歌就是日本傳統歌謠,都是用萬葉假名或是平假名所寫成,雖然曾經人氣很高,但隨著中國文化對日本列島影響的日益擴大,很快就被漢詩所取代。平安朝的日本貴族們雖說也有愛和歌的,可一般只用於私下交流,或是用來寫情詩追女孩子,比如藤原時平就特別擅長此道。然而不管是哪一樣,它都不是一樣適合在公開場合拿出來分享的東西。

之所以要選和歌,除了它是當時日本為數不多,能完全用平假名表達的東西之外,還因為其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表現手法方面也具備不輸給漢詩的華麗,同時也能輕易地讓大眾(包括天皇)所接受,更重要的是,藤原時平非常喜歡和歌。

延喜二年(公元902年),時平召集了象征著當時日本和歌界最高水準的四個人:紀友則、紀貫之、凡河內躬恒以及壬生忠岑,然後命他們編寫和歌集。

編撰的計劃是這樣的:四人工作小組先去各貴族家中搜集各種和歌藏本,然後把有萬葉假名的部分統統改成平假名,再匯集成冊,湊成一本書。

編纂工作在剛開始的時候進行得相當順利,但很快,就出現了一個大問題。

諸編者們發現,自己苦心搜集來的那些和歌,基本上都是以戀愛為主題的。

本來是氣勢磅礴地準備親手締造傳說,結果現在卻成了情歌大全集,夢想和現實差距之大,讓藤原時平很想罵人,但說臟話畢竟不解決問題,無奈之余,時平只得下令讓手下的那群書生現編各種其他題材的和歌,以充實內容。

在經過了三年的努力之後,延喜五年(公元905年)四月十八日,浩瀚著作終於完工,這便是著名的《古今和歌集》。

該書總共收錄和歌1100余首,包含了戀歌、祝歌、離歌、旅歌和詠季歌等共計13個種類。

成書當日,藤原時平帶著樣本進宮面聖,將其呈於醍醐天皇禦覽。

天皇看後非常滿意,笑而稱善。他不光滿意書本身的內容,更滿意序言裏的一句話:“大和之歌以心為源,義廣而情深。”

對於一名和歌愛好者,兼國家統治者而言,這話於公於私都相當對胃口。

數日後,醍醐天皇下聖命,要求貴族們在寫漢詩的同時,亦要多多寫和歌,此外天皇還表示,希望高級貴族們在平時也能用平假名來交流,這並沒什麽丟人的。

群臣聞訊後,立刻紛紛表示我們一直在用平假名,真的,皇上您要不信臣這就用平假名作和歌一首供您觀摩。

因為上有所好而導致和歌大流行,醍醐天皇的兒子村上天皇時代還專門設置了和歌所,並編撰了《古今和歌集》的續篇《後撰和歌集》,而村上天皇的兒子一條天皇治世的時候,則編撰了《拾遺和歌集》,三本合稱三代集。

與和歌一起流行的,當然還有平假名,自那之後,貴族們無論是通信也好寫文章也罷,都能非常自然地使用這種曾被自己不齒的文字了。

《古今和歌集》之後,日本列島湧現出了一大批用純平假名寫成的著作,除了前面說的三代集外,還有比如藤原道綱母的《蜻蛉日記》、和泉式部的《和泉式部日記》、清少納言的《枕草子》以及紫式部的《源氏物語》等等。

因為這些著作裏很大一部分是由宮廷女性所寫,因此通常也被叫做女房文學。

而女房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源氏物語》。只多一句嘴,光源氏的原型,是嵯峨天皇的兒子源融。

盡管平假名托藤原時平之福而被發揚光大了,但嚴格說來卻還是沒有能登上最高殿堂。直至近現代,日本依然是一個漢字至上的國度,特別是戰前,在很多正規的場合,比如天皇的聖旨裏,仍是只有漢字和片假名,平假名一般是不用的。

所以南洋大臣張之洞說過,日本和中國,同文同種。

隨著平假名的被廣泛使用,日本列島上也隨即刮起了一股名為國風文化的旋風。

國風文化,也叫和風文化,雖然官方通常對它的詮釋是一場將大唐文化加以本土(日本)化的文化改造運動,但在我看來,這更是一場文化方面的獨立戰爭,一場將日本文化從中國文化中剝離出來使其獨立的戰爭,而遣唐使的終止和平假名的使用,正是戰爭的第一聲槍響。

國風文化中的產物有很多,大致包含了文學、藝術、宗教、服飾、建築和工藝等幾個方面,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或者說最值得一提最為我們中國人所知的,具體講來有四樣:和服、陰陽道、櫻花以及日本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