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三章 和風壓倒唐風(第3/7頁)

連為了紀念菅原道真的神社都叫“太宰府天滿宮”,甚至今日在大宰府所在地造起來的城市,都被稱作“太宰府市”。

這就叫“三人成虎,眾口鑠金”。

好在這世道還是不乏良心的,時至今日,日本學界已有了明文規定:作為歷史名詞以及機構名稱和官員職位名,那麽正確的寫法是“大宰府”;而作為都市名或是祭祀菅原道真的那所神社名,則寫作“太宰府”。

扯遠了,言歸正傳。

在順利目送菅原道真上路之後,群臣之首的位子理所當然地歸了藤原時平。

前面就說了,時平也是個改革派,所以他在上台之後,並沒有廢除道真時代定下的土地改革制度,而是采取了比較溫和穩步的方法緩步推行。同時,他還依照自己原本的觀點,開始著手進行一場文化方面的改革。

改革的第一個目標,是文字。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決定。

我個人一直特別信奉這樣一句話:欲亡其國,必先去其史;欲滅其族,必先穢其文。

就是說要滅亡一個國家,必定先要篡改他的歷史;要想滅掉一個民族,一定要先糟蹋他們的文字。

這話其實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的,要想振興一個國家,首先就是要先學會正視自己的歷史;要想興旺一個民族,第一要做的是擁有並光大屬於自己的文字。

一言以蔽之,藤原時平要做的事情分兩步:第一步,先搞出一種只屬於日本且日本特色十足的文字;第二步,把這種文字發揚光大。

這確實是一個聽起來和做起來都非常浩瀚龐大的工程,不過好在第一步已經有人給做了——當時的日本實際上是有原創文字的。

那就是平假名。

眾所周知,日語由三個部分組成:漢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其中,漢字是無可爭議的中國文字,而直接從漢字偏旁得來的片假名,其實也可以算是中國字;唯獨平假名,自古以來就一直被認為是日本人的原創文字,雖然這原創二字說得有些勉強。

平假名的起源仍是中國,是由漢字的草書形式演變而來的,每一個假名對應著一個日語的讀音。最早叫“萬葉假名”,和漢字極其相似,但後來被簡化了很多,以至於看上去跟中國字脫離了關系,比如あ(讀阿)這個假名,我要不告訴你的話,估計你三天三夜也未必能琢磨出來它的原型其實是草書的“安”。

而平假名的出現則至少可以追溯到一千三百年前,現今存在歷史最悠久的帶有平假名的文物是一塊在大阪出土的木簡,據說是公元7世紀中期的產物,上面用萬葉假名寫著“春草之初年”。

和片假名一樣,平假名的創造和演變都絕非一人之力,而是多年來眾多日本學者共同心血的成果,因此盡管教科書上認為是真言宗開山老祖空海和尚發明了平假名,但實際上這跟吉備真備創造了片假名一樣,只是一個謠言罷了。

雖然歷史悠久形體優美,但數百年來,平假名卻一直都不是日本的官方文字。在高層的正式場合,大家使用的都是漢字和片假名,平假名通常只出現在那些身居大內深閨的少女少婦為了抒發寂寞和戀情而寫的和歌之中,故而也被叫做“女手”“女文字”。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平假名和漢字的關系太遙遠——畢竟只是以草書為雛形變化而來,哪比得上直接拿來主義的漢字和片假名。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真不是個像樣的理由,但實際上這真的就是理由。

盡管一直都說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巨大,然而這種影響即便天天講時時講,你也未必能想象得出其具體有多麽巨大。

平安時代的日本官員,不懂經濟而在大藏省混的,大有人在;不會打仗而居將軍之職的,不乏其人;對於那些貴族出身的家夥而言,哪怕什麽都不懂也無所謂,只要會一樣東西便能當官,那就是中文。

這裏的中文包括漢字的讀寫運用,對中華古典的理解感悟等等。

因為平安時代的日本人信奉一句話,叫:“文章乃經國大業。”

此語出自中國三國時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論·論文》,原話是“蓋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那時候的日本,不但政令、律法、官制、文章清一色用的都是漢文,就連達官顯貴們私底下的書信來往,也都是滿滿一紙的方塊字。

再說那平假名,雖然在當時地位比較尷尬,但也還沒到絕望的程度。畢竟它受眾不算太小,除去剛才說的在女性之間使用外,其實小貴族跟老百姓私下裏用得也挺多,事實上這個分兩步走的文字工程已經完成了一步半,連發揚都省了,只求能光大一下,讓平假名一躍而起,引得萬眾矚目,然後成為能和漢字、片假名並列的正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