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一章 中國的風水,日本的京都(第3/4頁)

延歷十六年(公元797年),也就是遷都平安京後的第三年,桓武天皇下聖旨,說要征討蝦夷。

蝦夷就是北海道,最開始叫毛人。

北海道這個地方,在當時的日本屬於外圍勢力,就是名義上確系皇家領土,但時不時地就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滑出版圖。每當發生這種情況時,如果朝廷各方面條件都允許的話,便會派人前去征討,而要是那幾年日子過得比較困難,那也只能睜眼閉眼隨它去了。

桓武朝的生活似乎比較滋潤,所以天皇一直在打北海道的主意,從遷都平安之前就是如此,遷都之後因為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挺國泰民安的,於是便更加肆無忌憚地動起了刀兵。

只不過這一回情況有點特殊,蝦夷之地的首領阿弓為流,是個相當不好對付的狠角色。

此人從延歷八年(公元789年)開始就豎大旗造反,七八年來不僅數次打退前來圍剿的官兵,甚至還把勢力從北海道擴張到了本州島的東北部,故而天皇在出兵之余,也不得不思量一下這領兵大將究竟該讓誰來擔任。

其實這事兒本來並不新鮮,蝦夷隔三岔五造反,朝廷例行公事地去剿,然後勝敗乃兵家常事地有輸有贏,如果這也算事兒的話,那我們這本書幹脆叫“日本上下兩千年”得了。

事實上之所以要把單單這一回拿出來說,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為了本次征討蝦夷能順利進行,天皇特地設立了一個官位,叫征夷大將軍;第二,任征夷大將軍的那人,叫坂上田村麻呂。

征夷大將軍一職,在當時屬令外官,也就是編制外的職務,而且不常設。說難聽點就是編制外的臨時工,但權力很大,是由天皇直接任命的軍事指揮官,並且一旦被任命,那就有全權指揮軍隊的自由,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個職務的誕生其實也和中國有關,確切地說是日本學習中國後的產物。

遙想當年,日本樣樣都以中國為榜樣,文化科技自不在話下,到最後連思想理念都沒放過,把華夷思想也給搞了一回拿來主義,弄出了個日夷思想。

簡單來講就是以日本為中心,除了中國和朝鮮之外,周邊四方的國家都是化外番邦,然後根據東南西北分成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

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設立了征夷將軍(注意沒有“大”)這個職務,同時應運而生的還有征狄將軍、征西將軍等名字和意思都差不多的職位。

征夷將軍的工作內容主要就是如名所示的那般對東夷用兵,即征伐蝦夷人,所以也叫鎮東將軍、征夷使等等。

然後到了延歷九年(公元790年)那會兒,桓武天皇先是任命了一個叫大伴弟麻呂的人為征夷使,接著又在四年後將他的官位升級為征夷大將軍,並配發節刀,命其出兵蝦夷。

按理,這個大伴弟麻呂應該就是日本史上第一位征夷大將軍了,但實際上話卻不能這麽說。

這主要是因為大伴弟麻呂盡管拜領了節刀,但並沒有真正去蝦夷打仗,而是把戰事都交給了他的副手坂上田村麻呂。

不僅如此,在公元795年,大伴弟麻呂還將節刀交還給了朝廷,表示自己並不適合擔任此職。正好此時那位坂上田村麻呂在蝦夷連戰連勝,凱旋歸朝,於是延歷十六年(公元797年),天皇便將征夷大將軍一職封給了他。

所以一般認為,日本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任征夷大將軍,是坂上田村麻呂。

這人我們在上一部裏曾經提過,乃是從中國大陸渡來的大漢皇裔東漢氏之後。他生於天平寶字二年(公元758年),自年少起就以武勇而聞名,長大後在近衛府任職。

大伴弟麻呂拜大將軍那會兒,朝廷給他設了四個副手用於輔佐,田村麻呂就是其中之一。

正因為這場戰績,再加上大伴弟麻呂交還節刀撒手不幹,所以天皇便封了田村麻呂為征夷大將軍,同時,也要他做好準備再度出擊蝦夷,以期徹底剿滅阿弓為流。

延歷二十年(公元801年),田村麻呂再度出兵,並且再度大獲全勝,生擒反軍士兵五百余人,這其中還包括了阿弓為流本人。

一個折騰了大家夥兒十幾年的心腹大患就這麽被除掉了,為了表彰坂上田村麻呂,天皇決定把原本只是臨時職位的征夷大將軍作為終身榮譽稱號封賞給他。

所以一直到弘仁二年(公元811年)去世,田村麻呂都一直頂著征夷大將軍的名號。

不僅如此,因為非常勇猛,他也被後世的日本民眾尊為武神。

延歷二十五年(公元806年),桓武天皇駕崩,傳位於長子安殿親王,稱平城天皇,改元號大同;平城天皇在位三年後,把皇位讓給了同母弟弟神野親王,然後自己當起了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