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四章 鑒真和尚的六次“偷渡”(第4/5頁)

就在這個時候,鑒真看到了島上的土人正對著一尊刻得相當粗糙的石像行跪拜禮,於是佛心頓起,撿起一根樹枝就跑了過去,用簡單的手勢跟沙畫和當地土著開始了交流,想問問他們拜的是哪位佛。

但土人搖了搖頭,他們並不知道何謂佛。

鑒真指了指那個石像,問道這是何方神聖?

土人回答:“阿兒奈波。”

後來在鑒真所著的《唐大和上東征傳》一書裏,那地方便被叫成了阿兒奈波。

再後來被日本人給翻譯成了假名,寫作おきなわ。

再後來到了江戶時代,大學者新井白石把那四個假名切換成了相對應的漢字,因為在日語中,おき能被寫作“沖”,而なわ通常寫為“繩”,所以連起來,就變成了“沖繩”。

明治年間廢藩置縣將此地改名沖繩縣,其來源正是此處。

離開沖繩之後,一行人一路北上,終於在十二月二十日踏進了日本地界,來到了薩摩,第二年(公元754年)的二月四日,鑒真和尚抵達了平城京。

他受到了最盛大的歡迎,孝謙天皇、聖武上皇、藤原仲麻呂等核心人物親自前來將其接進皇宮並設宴接風。

其實本來以好佛崇佛而著稱的光明皇太後也要出場的,只不過當時她正值病重,全日本的名醫們清一色束手無策,故而只得躺在床上靜養,順便依靠自己本身的免疫能力和病魔作鬥爭。

鑒真在聽說了這個情況之後,便立刻主動要求在飯局之後去給太後看病。

對此沒有任何人反對,因為包括天皇上皇在內,所有人都想看看這個老和尚到底有什麽能耐。

在一番望聞問切後,鑒真開出了一張藥方,方子的具體內容,如今已然不得而知,只知道那一劑藥下去之後,沒幾天,光明皇太後的病就好了。

一時間朝野震撼,整個平城京無不將鑒真視為神人。

日本天平勝寶八年(公元756年),孝謙天皇下聖旨,封鑒真為大僧都,統領全日本的佛教事務,主要負責規範僧眾戒律,同時天皇親自請鑒真為自己授戒,以為全國榜樣。

雖然獲得了莫大的榮譽,但鑒真卻第二次動搖了。

而且這一次是真正開始反省甚至反悔東渡日本一事了。

原因就出在他的工作內容上。所謂的規範僧眾戒律,具體講來就是要鑒真帶頭想辦法杜絕那些以出家做和尚為幌子實際上想逃稅漏稅的不法之眾,為此,孝謙天皇還專門下了一道聖旨:“自今以後,傳授戒律,一任和尚。”

明面上,朝廷是在極力推廣鑒真的精嚴戒律,但實際上是想通過戒律來提高成為僧人的門檻,從而達到減少僧侶數量,避免勞動力流失的目的。

其實本來這也沒什麽,但鑒真卻覺得這種行為的本質等於是在利用自己為國家增加壯勞力,佛門之人被人打著佛門的招牌利用,顯然是不會太高興的。

據說因此鑒真曾一度想到要回國,但這顯然不現實,畢竟都快七十的人了,根本就沒有精力再這麽來回折騰,於是也就只能隨遇而安地作罷了。

就在迷茫和猶豫的時候,光明皇太後突然只身來到了寺裏拜訪了他,然後帶他去了自己為窮人開設的澡堂,為孩子們開的悲田院以及那所臨終關懷機構。

“大師您所看到的這些人,在我的感化之下全都一心向佛,但他們沒有一個是和尚。”當那一天的參觀結束了之後,光明太後這麽對鑒真說道。

“太後的意思是……”

“大師難道不覺得所謂的普度眾生,並非僅限於僧侶嗎?”

鑒真頓悟了。

一直以來,他耿耿於懷日本朝廷對自己的利用,卻忘記了自己來日本的初衷。所謂普度眾生宣揚佛法,跟對方是不是和尚又有什麽關系?既然沒有關系,那麽用戒律來提高成為僧人門檻又有什麽錯?如果沒有錯,那麽又為什麽要猶豫動搖?

擺脫了迷惘困惑的鑒真開始依照孝謙天皇的意願,著手改造起了日本佛教界,不過最終他還是根據日本當時的國情,說服天皇認可了“自誓受戒”的情況,當然,也不能無條件地自誓,根據鑒真制定的規矩,即便是自己給自己授戒,也必須要有三師七證,即僧尼受具足戒時,戒場必須要有得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這三師外加七名作為見證的僧人。

在鑒真的努力下,日本終於建立起了最初的戒律制度。

天平寶字三年(公元759年),淳仁天皇將已故的新田部親王宅邸賜予鑒真,當年,鑒真和他的弟子們就在王府的地盤上蓋起了一座寺院,還得了天皇的賜名,曰唐招提寺。

與此同時,淳仁天皇還下旨一道,要求全日本的僧人在受戒之前,都必須去該寺學習戒律,這使得唐招提寺就此成為了當時日本佛教界的最高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