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四章 鑒真和尚的六次“偷渡”(第3/5頁)

但很快這個念頭就被放棄了,因為就在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剛入春的時候,榮睿因長途勞累外加水土不服而一病不起。

臨終前,已經看出了鑒真正處於猶豫中的他,流著眼淚懇求老和尚無論如何也請去日本,鑒真點頭答應。

這不是臨終關懷,而是真正的承諾。

同時他還立下了誓言:“不至日本國,本願不遂。”

很多徒弟都覺得這個誓言立得很不是時候,因為此時已然六十二歲的鑒真剛剛大病過一場,雖然經過救治生命沒什麽大礙,可是老和尚的視力卻大受損害,險些到了失明的地步。

但在送走了榮睿之後,鑒真毅然決定北上先回揚州,然後準備第六次東渡。

或許是連佛祖都被這種執著所感動,所以他派出了天使前來助一臂之力。

天使是我們的老熟人——晁衡。

話說鑒真陰差陽錯周遊了大半個大唐只為了東渡日本的事情很快就在全國傳開了,身為日本人的晁衡聽說之後自然是非常感動,恰巧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日本遣唐使團來到了長安,其中的副使吉備真備,是跟晁衡當年一起扛過槍一起分過贓的人,所以他找到了真備,說起了鑒真的事情,問問對方有沒有什麽辦法。

向來很淡定的吉備真備在聽說了鑒真五次東渡的故事後,也顯得有些感動,他決定這就南下揚州一趟,去見一見這位老和尚。

就這樣,哥倆來到了大明寺。

晁衡是個詩人,詩人總是容易感動的,雖然此前已經聽過了鑒真的諸多事跡,但在大明寺見到本人以及聽到了更多感人故事後,他便更加激動了,並且當場就表示自己願意出手相助。

而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吉備真備,倒是非常冷靜,他對鑒真表示說這事並不難辦,只要唐玄宗點頭答應,你再跟著我們一起回日本不就得了?

至於如何讓唐玄宗點頭答應,吉備真備也說了,此事同樣簡單,畢竟這裏不還站了個皇上眼前的大紅人晁衡嗎?

本來還挺激動的晁紅人一聽這話,連忙擺手說幹不了。本來還有希望,但現在根本不行,因為唐玄宗不久之前親口說過,不允許一個叫鑒真的和尚去日本。

這是真事兒,而理由相當幼稚。話說玄宗這人比起佛教來更喜歡道教,也曾經想跟日本那邊分享自己的信仰,所以提出來要往平城京送幾個道士過去,但被孝謙天皇給拒絕了,因為日本人覺得日本已經有神道教了,不太需要道教,但這麽一來唐玄宗就不高興了,感到自己很沒面子,作為小小的報復,特地下旨不讓鑒真出國。

也就是說如果現在晁衡跑去跟皇上說這事,下場鐵定得是撞南墻。

吉備真備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然後說道:“不管怎樣,你還是跟皇帝說一下吧。”

晁衡實在不明白這小子想幹嗎,因為在他看來,既然是偷渡,那就得偷偷地幹活,你要是先跟皇上說了,皇上再不準,那肯定會有所防範,到了那時候再想著偷渡,那難度就鐵定得提高了。

可又拗不過吉備真備堅持,於是只能答應去找唐玄宗說說。

果然,在一行人回到長安後,晁衡剛跟玄宗提起鑒真東渡一事,便被斷然拒絕了。

吉備真備得知後只是點點頭,一副意料之中的表情。

然後他問和他們一同來到長安的鑒真:“大師父,大唐皇帝現在已經明令禁止您出海了,您打算怎麽辦?”

鑒真一臉的微笑:“也就是說,你們不能帶我去日本了,是嗎?”

“不,您現在有兩個選擇,一是由我們遣唐使團帶著您偷渡去日本,二是回到大明寺當方丈。”

“那就勞煩你們帶我去日本吧。”

說這話的時候,他仍是微笑著。

吉備真備卻是一臉的莊重嚴肅:“您放心,我們一定會帶著您去日本的。”

其實,他當然知道唐玄宗不會讓鑒真出國,但還是讓晁衡去問了,為的是要一個明白清楚的答案回來,如果鑒真在明知皇上不讓他走的情況下,仍堅持要去日本,那麽為了報答他的這種真誠和對日本的感情,遣唐使團即便是違背了某些外交規則和慣例,也有責任把這個和尚帶去日本。

當年十一月,遣唐使團坐船離開了大唐,也就是之前說的大家揮淚送晁衡的那次。

因為晁衡的朋友實在太多,走到哪兒都是一群群的,考慮到萬一這些朋友上船相送,然後撞見了鑒真那就麻煩了,所以吉備真備特地安排晁衡與大使藤原清河坐一條船,而自己和老和尚共乘另一條船。

後來的事情你也知道了,船開到一半碰上了大風暴,晁衡他們被吹到越南去了,而吉備真備跟鑒真等人則被刮到了一個島上。

這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島,船上的經驗豐富者也只能憑借著周圍環境大致判斷出它的地理位置應該在薩摩(鹿兒島縣)靠南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