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一章 東漢初年,倭國使者初次到訪(第4/5頁)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記錄在案的有確切名字的日本人。雖然他的名字相當不靠譜。

在那個時代,日本既沒文字也沒姓氏系統,無論是高貴的國王還是普通的田間老農,基本上都只有一個口頭上的簡單稱呼,眼前的這個帥升也一樣,僅僅是一個音譯,根本無法確定其究竟姓甚名誰。

話說帥升到了洛陽之後,和他的前輩倭奴使者一樣,受到了皇帝的親自接見,漢安帝的心地還算寬仁,並沒有問“你們怎麽那麽多年都不來”之類煞風景的話,只是跟走過場一樣照例寒暄了幾句,比如你們倭奴國近況如何啊,倭奴的魚幹帶來了沒有啊等等。

帥升則根據問題逐一回話,只不過在他口中,並不再出現“奴”這個字眼,而是很清楚明白地表示,自己是倭國的國王。

也就是說,他不再是倭地奴國的村長,亦非其他什麽毛國鳥國的部落首領,而是整個倭國的最高統治者。

乍看之下會給人一種帥升已經統一日本的感覺,但實際上這是錯覺。當時的日本依然四分五裂,只不過比起多年前要好很多,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他們已經擁有了鐵制武器,打起仗來也自然帶勁兒了許多,在短短的幾十年裏,原本九州的一百多個部落互相吞並到了四五十個,眼瞅著就要化零為整,天下一統了。

在這殘存的四五十個幸存者裏,倭奴國赫然名列其中,而且還算是混得挺好的一個,據說是九州島北部最有力的部落,而且看起來還很有前途,儼然一副欲將九州全境納入囊中的架勢。

盡管離完全掌控日本這個目標還有那麽一段距離,但帥升依然對漢安帝自稱倭國國王,這種自誇行為最大的原因是他想在漢朝那裏確立自己的唯一性——我代表全倭,只有我才是你們大漢的小弟,除我和我方人員之外,皆為山寨產品。

這似乎有些說不通,畢竟你連著五十年都不曾來拜過一次碼頭,幹嗎這回心急火燎地帶著那麽大一幫子人來洛陽確立唯一性?要想說明白這個問題,那就得往上看幾行,之前我曾經提過,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日本已經擁有了鐵制的武器。

關鍵就在這兒。

五十年前,日本的兵器基本是以石器為主的,鐵器雖然有,可真的很少;五十年後,盡管石器並未全部淘汰,但相當多的部落都能用上鐵家夥了。

縱觀人類那麽多年的歷史,絕大多數國家或是地區的發展趨勢基本上都是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然後再是鐵器時代。但日本卻是個特例,雖然是有過不少銅器,但這個國家實際上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青銅時代,而是直接從石器時代發展到了鐵器時代,同時這發展速度相當快,幾乎可以用穿越二字來形容。

不要跟我說日本人天生聰明,自主研發了打鐵技術,這種神話打死我都不會信的。

唯一的解釋就是日本得到了外來技術的支援,在日本列島的附近,存在著一個非常先進的國家,將自己的各種技術毫無保留地傳了過去。

這說的顯然還是中國。

盡管官方之間的交流次數的確不多,但中日兩地的民間交流,卻是千百年來從未有過中斷。

比方說當時在九州島北部非常流行支石墓,這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由齊國那邊給傳過去的。

還有幹欄式房屋,日本那裏叫高床,這一看就知道是中國南方的特產,早在河姆渡時期中國人就會蓋這玩意兒了,傳到日本的時代雖然不明,但基本可以確定是在漢朝之前。

至於鐵器的冶煉,那更是從中國進口過來的先進玩意兒,從各種出土的鐵質文物來看,日本當時從煉鐵爐的打造到煉鐵的方法,無一不帶有Made in China的烙印,可說是中國原裝技術,日本組裝生產。

不過要說從中國傳往日本的各類東西中,對後世日本影響最大的,還不是鐵器,而是稻種,就是你現在吃的那白花花的大米飯。

作為日本人數千年來飯桌上最重要的主食,稻米是在三四千年前從中國的長江下遊漂洋過海來到日本的,不過後來也有人認為起發點是在山東一帶,同時也有考古學家證實,日本種植稻米的歷史超過了六千年,但無論是從哪兒來還是來了多久,有一點卻一直是鐵板釘釘,不曾被推翻過,那就是日本的稻種確實由中國而來,毫無疑問。

不過,雖然這大米飯是自中國而來,但日本人顯然要比中國人擁有更深的米飯情結。

在日本人看來,大米這玩意兒,是寶貝,是珍珠,甚至是舍利。這也難怪,那年頭日本窮,基本沒啥好東西吃,能夠嗑上一頓大白米飯,那已經是很高級的享受了。

所以日本人異常珍惜米飯,小時候吃飯在碗裏漏了米粒,這是任誰也難以避免的自然之事,要是在中國一般父母也就說兩句要珍惜糧食不要浪費,再讓你吃了它,可在日本卻不同,那裏有一句從古流傳代代通用的諺語:“浪費一粒米就要瞎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