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中古史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對外交通

交通是隨世運而進步的,而世運亦隨交通而進步,二者是互為因果的。兩漢對外的交通,已見第八章。隋、唐時代,國威之盛,不減漢時;而世運又經三百余年的進步,交通的發達,自更無待於言了。

語雲:“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觀於中、歐陸路相接,而其交通之始,反自海道而來,已可知之。魏晉而後,海道的交通,更形發達。據阿剌伯人《古旅行記》,則公元一世紀後半,西亞細亞海船,始達交趾。其時實在後漢的初葉。及中葉,大秦的使節和商人,大概都是由此而來的。至第三世紀中葉,則中國商船,漸次西向,由廣州而達檳榔嶼。第四世紀至錫蘭,第五世紀至亞丁。終至在波斯及美索不達迷亞,獨占商權。至第七世紀之末,阿剌伯人才代之而興。注379然則自東晉中葉,至唐武後之時,我國的商權,在亞洲可稱獨步了。

還有一驚人之事,則中國在當時,似已與西半球有交通。古書上說東方有個扶桑國,其道裏及位置,很難征實。而《南史·四夷傳》,載公元四九九年,其國有沙門慧深,來至荊州。述其風俗制度,多與中國相似。而貴人稱對盧,與高句麗,同婚姻之先,婿往女家門外作屋,晨夕灑掃,頗似新羅人風俗。然則扶桑似是朝鮮半島的民族,浮海而東的。慧深說其國在大漢東二萬裏,而大漢國在文身國東五千余裏,文身國在倭東北七千余裏,核其道裏,其當在美洲無疑。所以有人說:扶桑就是現在墨西哥之地。但亦有人說:古書所載道裏,多不足據,從種種方面看來,扶桑實是現今的庫頁島。注380這兩說,我們姑且懸而不斷。但亦還有一個證據,足證中國人之曾至西半球。法顯《佛國記》載其到印度求法之後,自錫蘭東歸,行三日而遇大風,十三日到一島。又九十余日而至耶婆提。自耶婆提東北行,一月余,遇黑風暴雨。凡七十余日,折西北行,十二日而抵長廣郡。注381近人章炳麟《法顯發見西半球說》,說耶婆提就是南美洲的耶科陁(tuó)爾,法顯實在是初陷入太平洋中而至此。至此之後,不知地體渾圓,仍向東方求經,又被黑風吹入大西洋中。超過了山東海岸,再折回來的。其計算方向日程,似乎很合。法顯的東歸,在東晉義熙十二年,即公元四一六年。其到美洲,較哥侖布要早一千零七十七年,其環遊地球較麥哲倫要早一千一百零三年了。

唐中葉後,阿剌伯海運既興,中國沿海,往來仍極繁盛。據唐李肇《國史補》,則安南、廣州,每年皆有海舶前來,《國史補》所記,多系開元、長慶百余年間之事。然則八九世紀間,外國海舶,必已來交、廣無疑。所以當八世紀之初,我國在廣州,業已設有市舶司。注382而據《唐書·田神功傳》,則七六〇年,神功兵在揚州大掠,大食、波斯賈胡,死者數千。又八三四年,文宗詔書,曾命嶺南、福建、揚州,存問蕃客,不得加重稅率。注383則今江蘇、福建之境,也有外國商人蹤跡了。

陸路的交通,歷代亦迄未嘗絕。試看南北朝時,幣制紊亂,內地多以谷帛代用,獨嶺南以金銀為市,而河西亦用西域金銀錢,注384便可知當時對西域貿易之盛。所以隋世設官,陸路有互市監。煬帝招致諸國,來者頗多。當時裴矩曾撰有《西域圖記》,惜乎今已不傳。而史官紀錄,亦多無存,以致《隋書》的《西域傳》,語焉不詳罷了。隋時通西域的路有三:北道出伊吾,過鐵勒、突厥之地,而至拂菻(lǐn)。注385中道出蔥嶺,經昭武九姓諸國注386而至波斯,南道度蔥嶺至北印度。唐時,陸路交通,益形恢廓,《唐書·地理志》載賈耽所記入四夷之路,最要者有七:其中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都是陸路。除第三夏州塞外通大同、雲中道,全在今日邦域之內;第五自安西入西域道,與隋時入西域之路略同外。又有:第(一),營州入安東道。自今熱河境,東經遼東至平壤,南至鴨綠江,北至渤海。第(四),中受降城入回鶻道。自今綏遠境內黃河北岸的中受降城起,渡沙漠,至色楞格河流域。再北逾蒙古和西伯利亞的界山,而至貝加爾湖。注387東北經呼倫湖,注388而通興安嶺兩側的室韋。第(六),安南通天竺道。自安南經現今的雲南至永昌。注389分為南北兩道。均經緬甸境入印度。而安南又別有一路,過占城真臘注390而至海口,與第七廣州通海之道接。其第(二)自登州注391海行入高麗、渤海道,至鴨綠江口,亦分歧為兩:由陸路通渤海、新羅。第(一)道自平壤南至鴨綠江,也是與此道接的。

陸路的交通,道路的修治既難,資糧的供給又不易。所以大陸交通的發達,轉在海洋交通之後。唐時,國威遐暢,於這兩點,亦頗費經營。《唐書·回紇傳》說:太宗時,鐵勒諸部來降,請於回紇、突厥部治大塗,號參天至尊道,於是詔磧(q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