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中古史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第2/2頁)

東北一帶,雄據遼東的是高句麗。在今熱河境內的是奚、契丹。在松花江流域的,則是靺鞨(mò hé)。中國對東北,國威的漲縮,要看遼東西的充實與否。自漢至晉初,遼東西比較充實。所以高句麗等,不能跋扈。慕容氏侵入中國後,遼東空虛,遂至為其所據。遼西亦受侵掠。熱河境內的契丹,且不能免;吉林境內的靺鞨,其折而入之,自更不必說了。隋朝東征的失敗,固由煬帝不善用兵;亦由東北空虛,軍行數千裏,大敵不能猝克,而中國又不能頓兵與之久持的原故。唐太宗亦蹈其覆轍。六四四年之役,自將而往,未能大克,而損失頗巨。直到高宗時,因其內亂,才於六六三、六六八兩年,先後把百濟和高句麗滅掉。於是分其地置都督府州,而設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以統之。中國的疆域,才恢復兩漢時代之舊。然新羅人既陰嗾(sǒu)麗、濟余眾叛唐,而因之以略唐地。而武後時,契丹反叛,因此牽動了入居營州境內的靺鞨。其酋長大祚榮,逃至吉林境內。武後遣兵追擊,不勝。大氏遂自立為國。盡並今吉、黑兩省,及俄領阿穆爾、東海濱省,暨朝鮮半島北部之地。注378是為渤海。於是安東都護,內徙遼東,唐朝對東北的威靈,就失墜了。但是新羅、渤海,對中國都尚恭順。其文化,也都是摹仿中國的。而日本,亦於是時,年年遣使通唐,其一切制度,亦皆學自中國。中國對東北的政治勢力,雖不十分充分,其聲教所及,則不可謂之不遠了。

【注釋】

注366 此族現在中國人統稱為回,歐洲人則通稱為突厥。見《元史譯文證補》卷二十七中,其實突厥、回紇,都是分部之名,不是全族的總稱。

注367 其分支入中國的為宇文氏。

注368 今阿爾泰山。

注369 勝州,在今鄂爾多斯左翼後旗。

注370 高祖亦嘗稱臣,《唐書》他處皆諱之。惟《突厥傳》載太宗滅頡利時,有“往國家初定,太上皇以百姓故,奉突厥,詭而臣之”之語,微露其消息。

注371 突厥統東方的,均稱突利可汗。

注372 其實“噠”二字,即系“於闐”的異譯。

注373 見《蒙古源流考》。

注374 今四川松潘縣。

注375 龜茲、於闐、焉耆、疏勒。

注376 青海黃河右岸之地。

注377 今廓爾喀。

注378 渤海五京:上京龍泉府,在今吉林敦化縣附近。中京顯德府,在吉林東南。東京龍原府,在海參崴(wǎi)附近。南京南海府,在朝鮮鹹興。西京鴨綠府,在遼寧輯安縣。其都城忽汗城,臨忽汗海,即今吉林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