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明朝vs日本、明朝vs荷蘭、明朝vs英國、明朝vs西班牙(第4/8頁)

正在荷軍眼看就要拿下澳門時荷軍的彈藥庫被擊中後著火,荷軍失去了供應,攻勢緩和了。於是荷軍調整部署,就在荷軍調整部署時其中一名日本士兵臨陣開溜,逃向葡軍,報告了荷軍缺少彈藥的情況。葡軍隨即開始反攻,沒有了彈藥的荷軍陣腳大亂,全線潰退,死屍狼藉。荷軍有五百人被打死,在往船上撤退的途中又有士兵還沒來得及回船,船就開走了,他們前有大海,後有追兵,只好一步步走向海洋,成了魚的盤中餐。荷軍有四名軍官和艦隊司令被擊斃,一名軍官被俘。聯軍共陣亡一百三十六人,受傷一百二十六人,被俘四十人。

此為澳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總之,此事可以總結為荷蘭人與英國人在進攻被葡萄牙人控制的中國領土時因為一個日本人的告密而失敗了。荷蘭人不撞南墻不回頭,1627年荷蘭人第五次進攻澳門,仍然以失敗告終,從此在荷蘭再也沒有人敢提澳門了。

(4)中國大海盜PK海上馬車夫

李敖在北大演講時說:“兩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在修長城,認定自己的敵人來自草原,而事實上我們真正的敵人來自海上。”不過我認為他的話不全面,至少在明末中國人還是意識到海洋的重要性的。1633年鄭芝龍指揮的對荷蘭的戰役就是證明,《清史稿》對此戰只字未提,大概是因為指揮此戰的鄭芝龍降清後被殺的不光彩結局吧。事實上,此戰是東西方海上力量的大碰撞,幾乎動用自己在遠東地區的血本的荷蘭人面對日落西山的明王朝仍不能戰而勝之。從澎湖之役到料羅灣再到鄭成功收復台灣,中國海軍用連續重創海上馬車夫的戰績打完了他們在走向衰落前的最後絕唱。

此戰起因很簡單,在歐洲縱橫馳騁的荷蘭人企圖壟斷與明朝的貿易特權,他們提出讓中國立即停止與西班牙、葡萄牙的貿易,只能和荷蘭貿易,否則開戰。當然,明朝很快拒絕了荷蘭人的無理要求,崇禎下令嚴懲荷蘭人。

荷蘭動用了十一艘重型戰艦、四十八艘小型戰艦炮擊廈門,首戰告捷,荷蘭人得意了,認為此戰很快就見分曉。此時料羅灣海戰的主角鄭芝龍閃亮登場,鄭芝龍是鄭成功他爸,懂葡萄牙語、荷蘭語、日語,有個外國名字叫尼古拉斯·加拉巴德。

鄭芝龍1604年出生於福建泉州,年少時“性情逸蕩,不喜讀書,有膂力,好拳棒”(《台灣外記》),1621年鄭芝龍離開泉州,到澳門投奔了舅舅黃程,學習經商,經常往來於澳門、日本、呂宋(今菲律賓)等地。在此期間,鄭芝龍學會了葡萄牙語、荷蘭語,還接受了天主教洗禮。這段時間,他除了學習經商之外,也兼職做翻譯,賺錢糊口。

不久,舅舅黃程有批貨需搭乘大海盜李旦的船,送到日本平戶,便派鄭芝龍押送,鄭芝龍於是與李旦(跟唐睿宗同名)結識。剛到日本時,鄭芝龍“為人縫紉以糊口”(《廣陽雜記》),也有人說他“賣履為生”(《華夷變態》)。但他很快就加入了李旦的海盜團。

由於鄭芝龍長得很帥(張遴白《難遊錄》說他“少年姣好”),他很快成為李旦的同戀情人,“以龍陽事之”(《難遊錄》)。“龍陽”是戰國時魏安僖王的男寵,“龍陽之癖”與“斷袖之癖”(漢哀帝跟男同胞董賢睡在一起,一天起床時因為怕吵醒還在夢中卻壓著自己袖子的董賢,他割斷自己的袖子)一樣是中國古代同性戀的代名詞。在日本,鄭芝龍除了跟男人睡外,也睡女人,他認識了一位當地女子田川氏,並結了婚,鄭成功就是他們兩人的愛情結晶。

1625年李旦和顏思齊(李旦海盜集團二號人物)在日本舉兵,試圖推翻德川幕府,結果戰敗,李旦戰死,顏思齊、鄭芝龍死裏逃生,並在台灣建立基地。不久,顏思齊在台灣病死,臨終前說:“不佞與公等共事二載,本期創建功業,揚中國聲名。今壯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繼起。”鄭芝龍隨後接替顏思齊為海盜首領。

1626年趁福建遭遇旱災,鄭芝龍對福建沿海發起進攻,他“連舟浮海,自龍井登岸,襲漳浦鎮,殺守將。進泊金門、廈門,豎旗招兵,饑民及遊手悉往投之,旬日間,眾至數千”(《重纂福建通志》)。“所到地方,未嘗殺人。有徹貧者,且以錢米與之”。與明末大多數海盜一上岸就對所有人燒殺搶掠不同,鄭芝龍只殺明朝守軍,對於百姓則不殺,對窮人還賑濟,鄭芝龍當海盜的風格很像張作霖當土匪時的風格。1627年廈門之戰中,鄭芝龍攻陷廈門,入城後鄭芝龍約束手下,秋毫無犯,由此,鄭芝龍除台灣的基地外,也多了大陸的一座城市。不久鄭芝龍在安平(今福建晉江安海鎮,與荷蘭人占領的台南安平同名)建立了大本營。鄭芝龍的強大在荷蘭方面也有記載,荷蘭派駐台灣總督德韋特(De Witt)在致東印度公司總部的報告中說:“中國海賊日益壯大,幾乎足以控制整個中國海,將所有海岸的戎克船(Junk,‘船’字的閩南口音jong輾轉傳到西方而得,船上懸掛媽祖旗)破壞燒毀殆盡,更在陸地大肆掠奪暴行。他們已壯大到擁有四百艘戎克船和六七萬之徒眾。此頭領稱作鄭芝龍,曾在大員商館擔任公司之通譯,後不告而別,前去投靠海盜,轉瞬間獲得如此偉大的地步,連中國官方都不知該如何將海盜自海岸加以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