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袁崇煥的奮鬥

先看一份個人簡歷。

出生地:廣東東莞。

學歷:進士。

生平事跡:上得了百姓平房,下不了自家廚房。寫得了作戰大綱,查不出四周異常。鬥不過朝廷肮臟,打不過東北野狼。百年後清秀面龐,真面目醜陋皮囊。本想要揚帆起航,最終是全都白忙。真歷史古籍掩藏,三百年早已滄桑。

性格:穿別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找去吧,讓後人猜去吧。

相貌:當時人說他是矮窮矬,後世人畫他是高富帥。

座右銘: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死亡方式:被一千五百刀淩遲處死。

生卒年:1584—1630年。

姓名:袁崇煥。

袁崇煥小時候跟那時大多數讀書人沒什麽兩樣,走科舉方為正途,科舉考試首先要報名,報名表叫“家狀”,上面寫籍貫、三代名諱、本人體貌特征(此項包括高矮胖瘦,眼睛大小,鼻梁高低,有無胡須等,因為古代沒有照片,所以擅長自述相貌很重要)。填完“家狀”後還要上交結保文書,結保文書有兩種途徑,如果你有當官的朋友,就讓他給你寫,如果沒有的話,就讓已經考上舉人的三個人給你寫,寫的內容就是擔保你人品上沒問題,如果沒有人擔保你的話,對不住了,你沒有報名資格。

報完名後就能參加考試了,但能參加考試不代表你就能答卷子,科舉考試最缺德的是避諱,唐代大詩人李賀就因為他去世的父親叫李晉肅,“晉肅”與“進士”諧音,所以他就終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了。等進考場後,考卷發下的那一刻是最緊張的,因為如果考試題目有跟自己的父親和爺爺的名字的字相同或重音的,那麽你就不能答卷了,只能離場,來年再戰,當然,無論如何這也比李賀一輩子都不能科舉要強。那你會說,重名怕什麽,我接著寫就是了。別忘了,科舉報名時就寫了三代名諱,混是混不過去的。

明朝時科舉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童試分為三個階段:知縣主持的縣考、知府主持的府考和省學政主持的院考,這三道關考下來者方為秀才。

鄉試逢子、午、卯、酉年在各省城舉行,每三年一次。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是各省鄉試勝利的舉人參加的考試,會試考中者稱為進士,會試的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在會試後舉行,是最高一級的科舉考試。殿試考中者分為三個等級: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取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共取人不等。二甲、三甲中的第一人又稱傳臚。

鄉試和會試都考八股文,這是明朝朱元璋定下的規矩,殿試則真正考策論,考軍國大事。八股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破題是用兩句話將題目的意義破開,承題是承接破題的意義而說明之,起講為議論的開始,首二字用“意謂”、“若曰”、“且夫”、“嘗思”開頭,入手為起講後入手之處,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才是正式議論,以中股為全篇重心。在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題目主要摘自“四書”、“五經”,所論內容完全據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不得自由發揮、越雷池一步,如此極大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正因此,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其敗壞人才有甚於鹹陽之坑。”

要想從秀才一直考到狀元,幾乎比登天還難,科舉真稱得上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多少讀書人的期待啊!

詳細介紹科舉的過程,就是為了讓您明白袁崇煥的青年時代有多麽不容易,袁崇煥十四歲時就通過了縣考、府考和院考,成了秀才,二十三歲通過了鄉試,考中舉人,下一步就該參加會試了。

會試考試的地點在貢院,就是現在的北京站北面,有九千多間號舍,這是全國各省參加高考的前九千多名,號房如同蜂房一樣密密麻麻,每間號房只能供一個人勉強容身,房頂高六尺,有人則因此說個子高的人一擡頭就會被撞暈,從而考不了試了,其實不然。中國歷朝歷代的度量衡是不同的,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記載,商朝一尺=16.95厘米(一丈=1.695米,大約相當於當時男人的普通身高,因此管男人叫丈夫)。秦朝一尺=23.1厘米。三國兩晉一尺=24.2厘米。北魏一尺=30.9厘米。隋朝一尺=29.6厘米。唐朝一尺=30.7厘米。宋元一尺=31.68厘米。明朝一尺=34.1厘米。清朝一尺=35厘米。

所以明朝時六尺大約是2.046米,除非姚明那樣的考生,不然不會在號房裏撞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