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薩爾滸,逆襲之戰(第3/6頁)

萬歷對於楊鎬的任用可謂所托非人,楊鎬在抗倭援朝戰爭中曾被日本人打得大敗,臨陣脫逃,可是他卻謊稱勝利而上奏。後來在遼東當官時他亂殺邊民來冒功,被禦史參奏後革職,而此番萬歷皇帝居然讓他當兵部尚書、遼東經略,賜給他尚方寶劍,真不知萬歷皇帝怎麽想的。有人會說,萬歷皇帝昏庸無能,自然是所托非人,但在歷史上萬歷皇帝其實被人誤解很大,他堪稱一代英主,絕非昏君,這個問題後面我們會說到。

楊鎬在出征前將自己的出征時間、地點、進攻方向寫成一封信,並托人送給努爾哈赤。因為在楊鎬看來天朝大軍打努爾哈赤是沒問題的,所以來了個光明正大。

努爾哈赤的兵力雖然只有明軍的一半,但他知道明朝的虛弱,他想戲弄下楊鎬,便派人與明朝議和,他的議和條件很是奇葩,只要明朝給自己三千兩白銀、三百兩黃金、三千匹綢緞,自己就不跟明朝打。楊鎬一看,我兵力是你的兩倍,我還要給你錢,你當我傻?於是大軍繼續挺進,直搗努爾哈赤首都赫圖阿拉。

得知敵軍情況後努爾哈赤有四種方案選擇:

(一)堅壁清野,隱藏主力。

(二)負隅頑抗,死守硬拼。

(三)分路抵禦,各自為戰。

(四)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努爾哈赤經過仔細權衡,決定用第四套方案,他說:“任爾幾路來,我自一路去。”

那麽努爾哈赤是怎麽對四路明軍各個擊破的呢?咱們一個個看。

先看西路,即撫順路。杜松是此路總指揮。他是一員虎將,經常進攻蒙古,前後百戰,每戰必勝。蒙古人被他打怕了,聽說明朝太師最大,就叫他杜太師(明朝生前就是太師的只有張居正)。雖然如此,但他氣量狹小,比如他曾跟人吵架,一氣之下當了和尚,後來還俗,接著打仗。後來他吃了敗仗,竟然要自殺,好歹被人攔住了,可他感覺沒消氣,一賭氣燒了軍需庫,因此被罷官。此次重新啟用他,是戴罪立功。

他一心想生擒努爾哈赤,因此盡管此時正下大雪,他因立功心切,令士兵冒雪前進,到了渾河,就是努爾哈赤想當年率四個人擊敗八百名敵軍的地方,杜松脫了衣服,赤膊渡河,眾將請他披甲,他說:“披著鎧甲殺敵不是爺們。我從參軍到現在,都不知道鎧甲有多重。”於是他率軍渡河,與此同時努爾哈赤在渾河上遊使河水決堤,河水暴漲,許多士兵溺死。龔念遂所部的輜重營因渡河困難,留在河對岸,杜松率軍到了對岸,見有小股後金軍,毫不猶豫地將其擊敗,後金軍逃進山谷,他怕有埋伏,禁止追趕。這個山谷就是薩爾滸山谷(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

杜松留一部駐守此地,自己率一部進攻薩爾滸山旁邊的界藩城。努爾哈赤見狀,就派長子代善率軍守界藩城,自己親率四萬五千人進攻谷口的明軍。兩軍相遇後立即開戰,霎時陰雲密布,天昏地暗,咫尺不辨人影。明軍點起火把作戰,由於平時疏於訓練,許多箭鏃射在柳樹上,而後金軍見明軍點著火把,在黑暗中更為好認,於是一枚枚箭鏃射向明軍,明軍死傷慘重。後金軍乘勢沖鋒,刀砍斧剁,如同切菜砍瓜一樣殺得明軍七零八落。

激戰中,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異常顯眼,時而揮刀亂砍,時而盤馬彎弓,連斬數人,明軍弓箭手瞄準皇太極射去,可皇太極盤腿跨蹬,在馬背上一倒,回首射出旋身箭,把射他的弓箭手射死。隨後他掄起戰刀,虎虎生風,飛蛇似的箭鏃還沒近身,他早已左撥右撩把箭鏃撥落在地,掉在地上的箭鏃如秋天的高粱地,然而就是無法傷到皇太極。

就在努爾哈赤與薩爾滸山谷前的明軍激戰時,杜松趕到距界藩城不遠的吉林崖,在此安營紮寨。杜松大營戰車環列,挖塹壕樹柵欄,外面擺放火器,後金軍鋪天蓋地而來,明軍於是施放火器,震耳欲聾的巨炮和火銃將後金先鋒部隊炸得血肉橫飛,仰攻的後金軍處於不利的地勢,此時杜松忽聽見身後殺聲突起,原來是代善率軍殺來。杜松急令後隊改前隊,與敵混戰。雙方不分勝負,殺得野草瑟縮、萬木染紅。此時界藩城內的後金軍也殺出,杜松忙令前隊再改為後隊迎敵。正在你死我活的拼殺時,森林中又沖出一支人馬進攻杜松。杜松已腹背受敵,哪裏禁得住三面夾攻。只見一支暗箭飛來,直中杜松心臟,他應聲墜馬而死。主帥已亡,明軍更加混亂。很快,沖上來的後金騎兵便以淩厲的攻勢控制了吉林崖山頭,鐵甲騎兵趁勢沖入明軍戰陣,像一把利刃插入明軍心臟,頓時萬馬奔騰,嘶鳴鼎沸,明軍如波開浪裂,在馳突縱橫的八旗鐵騎下被殺得七零八落。努爾哈赤發揮了騎兵作戰的全部優勢,幾乎在瞬間便使明軍大營留下了漫山遍野的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