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薩爾滸,逆襲之戰(第2/6頁)

打下撫順和清河後,努爾哈赤將一名明軍俘虜割掉耳朵,讓他作為信使去報信,代替自己向明朝宣戰,他強硬表態:“如果明朝以為我沒理,可約定日期開打,十天半個月後都行,如果覺得我占理,那麽可以向我交納布帛,息事寧人。”此時的明朝統治者宛如一個坐在馬車裏的孩子,他手裏抓住拴在車內的兩條繩子,就以為他在駕馭車輛,而實際上明朝這個千瘡百孔的車輛早已在貪官的腐蝕下報廢,在這種情況下發動對後金的薩爾滸之戰,明朝的後果可想而知。

撫清之戰後,努爾哈赤對群臣說:“人們都說神仙和佛是善良的,然仙佛雖善,而居心不善者,不能為也。必勤修善行,才能與之相合。君主奉天命治理國家,修明政教,舉世享太平之福,則一人有道,萬國安寧,比仙佛強多了。人皆知鬼魅之邪惡,然而鬼魅雖惡,遇到陽壽未盡之人也不能加害,必須陽壽已盡,才能被鬼魅加害。如果君主無道,導致盜賊蜂起,黎民有死亡之憂,是一人失德,禍及萬方,其惡甚於鬼魅。明萬歷帝罔念友邦,興兵構怨,皇天震怒,萬眾被殺,其害與鬼魅有何異?”努爾哈赤可謂完全顛倒黑白,明明是你發布七大恨後主動侵略大明的撫順和清河,卻說是萬歷興兵來打你,臉皮的確夠厚。

當天,努爾哈赤還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不是財用不足,都是因為驕奢淫逸所致,夏桀、商紂王、秦始皇、隋煬帝、金國完顏亮,都是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飲,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清太祖聖訓》)後世史家據此認為努爾哈赤對於中國歷史還是有一定了解的。

而事實上,努爾哈赤對於中國歷史的了解遠出後人所想,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時,努爾哈赤曾對各位貝勒說:

上天養育萬物,公而無私,非者非,不以國大而庇之,是者是,不以國小而棄之。朕觀歷代帝王,最初都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備嘗艱辛,而後成大業。虞舜躬耕歷山,克盡孝行,遂聲聞於天而登帝位。漢高祖本來是泗縣亭長,奮力於行伍間,平定禍亂,遂有天下。金太祖服侍遼國天祚帝,差點被殺,卒能奮志修身,收服渤海國,滅遼稱帝。明太祖父母雙亡,棲身佛寺,歷盡艱危,終成帝業。這些都是上天眷顧有德之人,不忍棄之。周宣王時,有童謠說:厭孤箕服,實亡周國。後來周幽王寵幸褒姒,紊亂國政,西周滅亡。秦始皇雄踞西陲,吞並海內,修長城防禦邊界,信方士訪求神仙,自稱一世二世至萬世,傳之無窮,乃恣意暴虐,二世而亡。宋徽宗招降納叛,構兵開釁,被金國擊敗,父子被俘,身死於外。金國完顏亮違背天常,荒淫無道,獲罪於天,最終被殺。元順帝不畏天威,不治國政,排斥賢能,信任奸佞,致使盜賊蜂起,國祚衰亡。這些都是天厭兇德,不因為國家強大而庇護之。現在明朝君臣自恃強大,蔑視上帝(按:努爾哈赤並不信天主教哦),任意生殺,妄啟邊釁,助葉赫部侵略我疆土,毀壞我房屋,搶奪我莊稼,肆虐無已。朕觀古今典籍,國雖大,而歷數將終,則君臣庸暗,綱紀倒持,最終滅亡。國雖小,而運祚方興,則民物繁盛,寢以昌熾。總之這些都是因為天命。現在明朝災異屢見,君臣不務修省,終必遭天罰。縱然國大兵強,豈足以憑恃?一個人能引咎修德是上策,文過飾非則是下策。後世子孫宜法前代之所以得,鑒前代之所以失,遷善改過,上合天心,則可以永享國祚!

從周朝說到自己的對手明朝,由此可見努爾哈赤深厚的中國歷史功底和漢文化造詣,這絕不是一個北方普通“蠻夷”所能達到的。但是明朝在撫清之戰敗後,才拿努爾哈赤當事兒,才剛知道重視這個可怕的對手。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萬歷皇帝派杜松、馬林、劉綎、李如柏兵分四路,共十二萬大軍(此外還有葉赫部和朝鮮各一萬多人助戰),號稱四十七萬大軍,圍剿努爾哈赤。出兵祭旗時那頭牛可能是牛魔王下凡,刀捅了三次才把牛捅死,誓師大會上大將劉招孫騎馬舞槊,因槊柄腐朽,槊頭一下子飛了出去。

誓師大會上出了這樣的問題,對於軍心士氣自然是有極大打擊,其實對於這種事,關鍵在於因勢利導,誓師大會上出問題是常事,比如武王伐紂的誓師大會,遇到大風把旗杆折為三截,正在軍心浮動之時,姜子牙說:“這是天洗兵,幫我們沖掉濁氣。旗杆折為三段是啟示我們兵分三路。”結果周軍士氣大振,兵分三路攻滅紂王。

如果我是楊鎬,一定會說:牛被捅了三次才死預示著我軍要跟努爾哈赤經過三次戰役才能徹底殲滅他,槊頭飛出去預示著我們在剿滅努爾哈赤的戰鬥中努爾哈赤的人頭就會像這個槊頭一樣飛出去。這樣一說,自然會士氣大振。看來作為主帥,隨機應變的口才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