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東西德時期(1945—1990年)

兩德的建立

1945年,德國一片廢墟。德國人被戰爭拖垮了,他們擔憂著不確定的未來,在帝國的斷壁殘垣中竭力求生。所有人,包括占領國,此時都無法確定德國將面臨怎樣的未來。在隨後的四十年中,出現了兩個彼此迥異的德國。西邊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發展成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東邊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發展成了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中經濟最為繁榮的國家,直到20世紀80年代晚期戈爾巴喬夫執政時,還是蘇聯最為可靠的支持者和盟友。過去失控的德國發展成為現在這樣兩個政治和社會經濟體系如此不同的國家,著實令人驚訝。

最初,同盟國在計劃德國的未來時產生了分歧,無法達成一致。戰爭期間,同盟國曾在德黑蘭(1943年)和雅爾塔(1945年2月)討論過這一事項,當時與會國一致同意德國應該被劃分成幾個占領區,而在雅爾塔會議上,與會國又認為除了英國、美國和蘇聯外,法國也應當擁有自己的占領區。在賠款和戰後波蘭的西部邊界問題上,蘇聯和西方國家已經有了明顯的分歧。1945年7—8月召開的波茨坦會議掩蓋了這些分歧,美國、英國和蘇聯在會上通過了對德政策的總策略,即德國必須去納粹化、去軍事化,同時民主化。但三國並未通過具體的、可行的提議,因此,不同占領區仍然無法實施一致的計劃。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因其為沒有政府的被占領國,此時無法達成任何和約。在等待和約簽訂期間,為方便管理,波蘭的西部邊界暫時劃定為奧得河(Oder)和尼薩河(Neisse rivers)西段。德國疆土因此西移,東部邊疆則劃歸波蘭和蘇聯。波蘭的國土也因此西移,並失去了東部的領地。由四國控制的柏林同盟國管制委員會負責協調不同占領區的政策。賠款則由每個占領區的國家分別制定,而蘇聯由於損失巨大,可以獲得西部占領區的額外賠償,其中一部分實際上是為了從大部分從事農業的蘇聯占領區人民手中換得一些糧食。會議最終以《波茨坦會議議定書》作結。法國雖然獲得了一個占領區,但沒有出席波茨坦會議,後來並沒有被這些決定牢牢束縛。然而,由於會議達成的決定大部分相當模糊而籠統,占領國可以對其做出很多種不同的解釋。

地圖7.1 1945年德國被分為四個占領區

占領區之間的分歧也越來越明顯。蘇聯占領區最先發起了最為激進的變革。為了將德國共產黨(KPD)的積極政治活動合法化,蘇聯在占領區內迅速開始推行政治黨派的許可證制度。在瓦爾特·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的領導下,在莫斯科受訓的德國共產黨已經於1945年4月底抵達柏林。他們迅速控制了地方的政治事務,並在駐德蘇聯軍事管理委員會(SMAD)的支持下,擁有了比其本身更強大的影響力。他們起初拒絕了社民黨的合作提議,但在1945年秋,形勢卻變得越來越明晰。德國共產黨發現,光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獲得大量群眾基礎的。1945年秋,他們被迫與社民黨進行商討,並於1946年4月合並為所謂的德國統一社會黨(Socialist Unity Party,SED)。德國統一社會黨最初支持所謂的“通向社會主義的德國之路”,並希望以大眾民主的形式團結所有的“反法西斯力量”。到1948年,統一社會黨變成了共產主義者主導的斯大林主義的“新類型的黨”。在蘇聯占領區活躍的黨派還有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民主聯盟在西部的占領區也同樣很活躍,它代表了新的基督教黨派,試圖團結之前支持中央黨的天主教徒以及中產階級和右翼新教徒。同樣活躍的還有德國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of Germany,LDPD)。共產主義者則為後來的兩個黨派打下了基礎,一是德國農民民主黨(Peasants’ Party, DBD),二是德國國家民主黨(Nationalists,NDPD),兩黨都努力爭取一些可能產生不滿的選區的支持,同時分裂選民對保守黨派的支持。到1948年,蘇聯占領區所有的黨派都被“協調一致”,並由統一社會黨牢牢控制。

同時,蘇聯占領區也發生著激烈的社會經濟變革。土地改革開展得最早,所有大於100公頃的大型農業莊園,以及之前屬於納粹黨的莊園均被沒收,重新分配給小農、沒有土地的勞工以及從東部來的難民,剩下一部分則屬於國家。礦業和銀行業等大型產業國有化,這也讓小型的私營企業苦不堪言,他們被漸漸地淘汰出局。這些措施的合法性來自於方方面面:納粹和戰犯的所有財產均遭沒收,其合法性不證自明;廣泛流傳的一種說法是,正是“壟斷資本主義”這一社會經濟體制讓納粹主義崛起,因此去納粹化就必須對資本主義進行改造;薩克森還舉行了全民公投,大多數人支持某些國有化措施,這些措施後來也在其他地區得以推行。同時,蘇聯也從自己的占領區抽出了大量的戰爭賠款。一開始,他們直接將機器和存貨運往蘇聯。後來,由於這一方法效率低下,於是他們直接把蘇聯占領區的一些公司,比如一些蘇德合資公司(SAG),變成蘇聯所有,並占有了這些公司的利潤。至1949年,蘇聯占領區已經經歷了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重大變革,在共產主義的控制下,歷史上顯赫的容克階級和大資本家完全失去了他們的物質基礎,經濟和農業的激進改革也正在進行。而共產主義主導的統一社會黨,在駐德蘇聯軍事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主導了占領區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