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蒸汽壓路機

加夫裏洛·普林齊普在薩拉熱窩街頭刺殺斐迪南大公夫婦的前一晚,六十二歲的弗朗茨·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將軍坐下來,寫了封一副要慷慨赴難的信給情婦吉娜(他寫給吉娜這樣的信不只一封)。康拉德寫道,戰爭就要來臨,奧匈帝國挨不過這場戰爭;俄國和塞爾維亞會是“這個君主國的棺材釘”。但康拉德會打到最後一口氣,“因為如此古老的君主國和如此古老的軍隊不能亡得不光彩”。[1]

康拉德的浮誇之詞,掩蓋了更為不堪的真相:不只這個帝國完全未準備好迎接這場即將來臨的風暴,康拉德本人亦然。康拉德在當作家和官員時表現得亮眼,但他從未聽過現代戰場的槍炮聲。他以探討布爾戰爭和其他沖突的戰術性著作名揚國外,但他唯一的作戰經驗,是來自一八七八年在波斯尼亞某步兵師當基層軍官時。康拉德在一九〇一年獲弗朗茨·斐迪南賞識後平步青雲,短短五年就從一星將領升為三星將領,但現代戰爭的嚴酷挑戰和那些挑戰所帶來的痛苦抉擇,似乎從未遮暗他熠熠耀眼的軍人生涯。大戰前卡爾·克勞斯就預料,“只要響的是軍號,而非槍炮聲,康拉德就一直會是最偉大的指揮官”。克勞斯說得沒錯,而這就要帶來麻煩。

在情婦吉娜眼中是一位地道德意志英雄的康拉德,開始惹惱德國人。俄國有人口一億七千五百萬,比美國人口多了將近一倍,比奧匈、德國、法國三國人口總和還要多,所以除非戰事一爆發康拉德就立即將所有火炮調到東部戰線,否則奧地利會被俄國的人海淹沒。[2]在德國人擊敗法國的八十八個師(據作戰計劃要大約四十二天),把兵力調到東邊打俄國人之前,奧地利的四十八個師——加上頂多德國十七個師的增援——得挺住對塞爾維亞的防線,並力抗俄國的一百一十四個師,守住加利西亞和波蘭。俄國兵力如此龐大,一旦俄國參戰,維也納別想奢望對塞爾維亞發動攻勢。[3]從動員第一天起,奧地利人就得把一切人力物力調到東邊,以擊退俄國“蒸汽壓路機”(畏怯的英國報紙所編造的字眼,用以反映俄國看來源源不絕的人力)。這輛蒸汽壓路機是揮之不去的幽靈,康拉德每次想根據俄國武力現況來修改他看似漂亮的作戰計劃時,它就出來騷擾,不讓他如願。

奧地利人將得增加他們不足的兵力,且得早早就把這輛蒸汽壓路機打得動彈不得,以免它動員六百萬後備軍人來增援其一百四十萬現役兵力後,對付不了。奧地利人已采取某些做法來擴大他們的可用兵力:一九一二年,奧地利已把役期由三年減少為兩年,同時將後備役期由七年拉長為二十七年,借以增加哈布斯堡兵力。從此,只要是未滿五十歲的男丁,奧國都能將其召回,投入後備部隊。這似乎是五千三百萬人口的貧窮帝國,在面對一億七千五百萬人口的另一個貧窮帝國時,唯一的備戰之道。[4]問題——不久後就會顯露的問題——在於征集到兵員是一回事,要他們成為可戰之兵是另一回事。這個君主國被高昂的訓練成本嚇倒,每年只對其少部分合格的二十一歲男子施予訓練,因而在一九一四年動員時,前來兵站報到的奧匈帝國士兵,大部分沒受過什麽軍事訓練。

其他投機取巧的做法,助長了維也納的盲目樂觀心態。到了一九一四年,奧匈帝國已把他們的動員期降為十六天,[5]也把奧地利、匈牙利兩地的地方防衛軍各八個師的備戰狀態,提升到能被動員、能歸類為野戰部隊、能與三十三個正規師整合為十六個軍的程度。那當然有利有弊。占總兵力三分之一的地方防衛軍,原定位為預備隊,現把他們列為一線部隊,意味著奧匈帝國陸軍不再有受過訓練的後備兵力可以填補第一波交戰後損失的兵力或保衛突然受威脅的地方。

由於沒有多余的預算來建立真正的預備師,康拉德就用有名無實的後備部隊將就混充:退役軍官、一年期志願役軍官(志願服一年兵役以免去征兵義務的受過教育的男子)、自一九〇〇年起陸軍所征召但其實未入伍的所有未受過訓練的男子。這些被排在征兵順位後段的幸運兒,即所謂的非現役人員,不必入正規軍和地方防衛軍服役(征兵順位前段者入正規軍,中段者入地方防衛軍),但一旦爆發大戰,肯定會被征召入伍。但事實上,他們如果被征召,也沒地方安置他們,因為匈牙利人連創立有名無實的預備團來容納他們都予以阻止,因此,一旦總動員,他們將只會四處打轉,派不上用場。最後他們會被組成新編隊,配予用剩的制服和老舊步槍(最老的步槍為一八七〇年代的東西),在最草率的指示下出征作戰。最幸運的“非現役人員”當然老早就移民美國,對橫越大西洋千裏迢迢送到康涅狄格州工廠、賓夕法尼亞州礦場或密歇根州伐木區新興小鎮的動員令,樂得置之不理。較沒這麽好命者,也就是未在大戰爆發前跑掉者,則被風光編入Landsturm(譯按:由三十四至五十五歲男子組成的戰時預備隊)或Ersatsreserve(譯按:由因某些因素免服兵役的男子組成的預備隊),湊成火力、裝備都不足的行軍旅。這些行軍旅理論上將提供十一個預備師的兵力,其實是充當炮灰。“當武器和裝備發下,樣樣東西都得解釋一番時,士兵和軍官都非常吃驚。”有位老兵冷冷憶道。[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