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格格不入之人

對於蜀中無大將只好要康拉德這個廖化當先鋒的奧匈帝國總司令部來說,這場戰爭看來不會是美好的戰爭。皇帝已任命弗裏德裏希(弗裏茨爾)大公為哈布斯堡陸軍總司令。此職原要留給弗朗茨·斐迪南,但他已死,而新皇儲,弗朗茨·斐迪南二十六歲的侄子卡爾大公,在戰爭爆發時還是個少校,被認為太嫩,不足以承擔此重任。臉色紅潤、蓄著濃髭的五十八歲弗裏茨爾,看去有大將之風,且是將門之後(一八九〇年在阿斯珀恩擊敗拿破侖的更早一位卡爾大公是他的祖父,一八六六年在庫斯托紮擊敗意大利人的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是他的伯父),但弗裏德裏希本人是個平庸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員,直率但缺乏自信,制不住康拉德的魯莽蠻幹。弗裏德裏希的帶兵作戰經驗只限於演習,而且在演習裏還表現得一塌糊塗,在所有想定情況裏都吃敗仗。法國人報道在布達佩斯附近舉行的夏季演習時論道,“他差勁到被對手繞到後面攻擊,致使裁判官不得不出手救他;他轄下的幾個軍全軍覆沒”。[1]奧芬貝格震驚於找弗裏德裏希擔此要職,說:“最高指揮官的重任,遠非他平庸的能力所能勝任。”[2]

康拉德抓住暗殺事件所提供的機會,開始他已鼓吹多年的戰略“提振”過程。他要多達八個軍的兵力——鑒於此時已必然要和俄國開戰,這一兵力派遣令人費解——攻入塞爾維亞,消滅塞軍。七月二十九日,航行於薩瓦河、多瑙河的奧匈帝國淺水重炮艦朝貝爾格萊德開炮暖身,但只帶給塞爾維亞人少許損傷,而這主要是因為塞爾維亞中央政府老早就遷到尼什辦公,宣布首都為“不設防城市”。[3]要完成維也納樂觀稱之為只是“討伐行動”的這個任務,需要地面部隊,但就在奧地利的第二集團軍下火車,部署於塞爾維亞邊境時,康拉德宣布該部隊將於不久後移到俄羅斯戰線。

愛德華·馮·伯姆-埃爾莫利將軍的第二集團軍士兵,汗流浹背擠在悶熱的火車車廂裏(每個車廂塞四十二人或八匹馬),前往新駐防地,而弗裏德裏希大公比他們更早到。康拉德原打算將總司令部設在塞爾維亞戰線,但俄國完全在預料之中的動員,使總司令部不得不立即移到加利西亞。於是,偵察過塞爾維亞邊界才六天,弗裏茨爾就把他的總司令部移到普熱梅希爾。《好兵帥克》的主人翁描述了命令改來改去的亂象:“他們總是搞不定要我們進什麽洞,上哪個戰場。”[4]

“他們”當然指的是奧地利高階將軍,位於加利西亞的弗裏茨爾和康拉德,以及位於薩拉熱窩的波蒂奧雷克。有第二集團軍加入,波蒂奧雷克轄下兵力將達四十萬。沒有這支大軍,他的兵力將只剩二十九萬,遠不足以擊潰塞爾維亞——畢竟塞爾維亞完全動員時有四十萬兵力,此外還有四萬黑山人和人數不定的遊擊隊員。奧地利已定位的第五、第六集團軍,戰鬥力“弱”,各只轄兩個軍,而非一般編制的四個軍。至八月六日為止,波蒂奧雷克一直相信會有八個軍供他指揮。結果,那一天,康拉德通知他,第二集團軍的四個軍將只供他用於薩瓦河沿線的“當地協同”,且只到八月十八日為止,然後他們就會被調到加利西亞。波蒂奧雷克怒不可遏,在仔細看了真正歸他長久統轄的部隊之後,他火氣更大。又熱又累的第五集團軍士兵裝病,在塞爾維亞邊界附近虐待他們所碰到的老百姓,招來司令部的怒斥:“毆打、囚禁無辜奧地利老百姓之事得停止:k.u.k.陸軍得贏得敬畏,但得表現出騎士風度,絕不可墮落,幹出惡事、沒人性的事。”[5]

波蒂奧雷克和康拉德兩人似乎把打敗對方看得比打敗塞爾維亞人來得重要。他們已對立多年,一九〇六年兩人爭奪參謀總長之職,自那之後彼此猜忌甚深。波蒂奧雷克在貝克的事務部門苦幹多年,在貝克追逐金錢、勛章、女人時,做參謀部的苦差事,滿心以為會得到這最高職務作為獎賞,沒想到它卻落入康拉德手裏。[6]他對這一不公平的安排滿懷怨恨,且怨恨從未平息,一九一四年八月,波蒂奧雷克把康拉德決定將第二集團軍調到加利西亞一事視為要整他,而非出於戰略的調度。波蒂奧雷克認為此舉居心叵測,蓄意要讓他在巴爾幹吃敗仗,所以立即向霍夫堡宮疏通(他與霍夫堡宮的博爾弗拉斯將軍交情甚好),要求不受康拉德的總司令部節制,在八月二十一日如願以償。七十六歲的博爾弗拉斯,一八七八年在波斯尼亞獲授勛章,十年後出任皇帝的副官,在軍中權力很大。他是皇帝的代理人,因作風溫和、以和為貴,人緣很好。[7]在康拉德、波蒂奧雷克的長期權鬥中,他也明顯偏袒一方:他對康拉德心懷疑忌,認為重用波蒂奧雷克可有效制衡這位參謀總長。總是選錯路的這位霍夫堡宮要人,再一次選錯。康拉德有再多缺點,終究是全軍最高指揮官。霍夫堡宮不該插手他與其麾下野戰將領之間的事,卻插了手。波蒂奧雷克獲皇帝搭救(至少眼前獲搭救)之後,開始研究如何在通訊不良且僅有約二十五萬兵力的條件下,在四百多公裏的邊界線上,完成“討伐”塞爾維亞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