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是不是政治鬥爭

諸葛亮率軍回到了漢中,而孫權那邊的詐降計劃也因為滿寵等人的高度戒備而未能成功,此次北伐除射殺張郃外沒有什麽實質進展。

回到漢中後,諸葛亮最急切想弄清楚的是後方究竟出了什麽問題,後主得到了怎樣的報告才給前方下詔回師,而解開這一切疑惑的關鍵就是李嚴,但讓諸葛亮大吃一驚的是,李嚴走了。

在諸葛亮回到漢中之前,李嚴已請病假去了沮漳,後來又去了江陽。沮漳應指沮水和漳水,但它們不在蜀漢,而在孫吳的控制區,所以有人懷疑史書上的這個地名是筆誤,應該是哪裏已經不太清楚了。江陽在蜀漢,它指的是新設立的江陽郡,在成都的東南方向,但李嚴不是江陽郡人,也從未在那裏任過職,他的祖籍是荊州刺史部南陽郡,在犍為郡當過太守,所以有人認為江陽也是筆誤,應該是江州才對,李嚴長期駐守江州,前不久離開江州後,他的兒子李豐任江州督,仍負責江州的防務,所以回江州的可能性最大。

李嚴如果真的回到了江州,那問題就相當嚴重了,大概他已意識到自己有一場政治危機即將到來,回江州是要與諸葛亮徹底翻臉的前奏,他可以攜江州自重,與諸葛亮公開叫板,甚至可以投降曹魏。但到後來,李嚴在參軍狐忠等人的反復勸說下還是回到了漢中,大概他認為無論公開撕破臉還是投降敵人,都沒有太大的把握吧。

讓諸葛亮不解的是,李嚴回到漢中後對之前的事情不僅沒有做出合理解釋,反而對撤軍一事表示了驚訝,他說:“軍糧很豐富,您為什麽要撤呀?”

這當然是糊弄不過去的,諸葛亮讓人馬上回去成都,調閱了李嚴這段時間裏上給後主的所有奏章,諸葛亮驚訝地發現,在李嚴給後主的奏章裏竟然有這樣的話:“現在讓大軍撤退是假的,目的是引誘敵人一戰”。李嚴采取了兩邊欺騙的辦法,一邊告訴諸葛亮,後主讓他撤軍;一邊告訴後主是諸葛亮要求撤軍的,撤軍是一種戰略戰術。李嚴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他辦事不力,加上又遇到了連陰雨,他負責籌辦的軍糧出了問題,為掩飾過失才想出這樣一個不太高明的辦法。

諸葛亮把李嚴寫給自己的信以及給後主所上的奏章都拿出來,擺在李嚴的面前,前後矛盾之處無法抵賴,李嚴只得認錯,連連叩頭謝罪。

事情弄清楚了,但怎麽處置卻讓諸葛亮犯了難。

如果就事而論,李嚴這次絕對犯下了大錯,他不僅誤事而且欺瞞後主,致使第四次北伐前功盡棄,這樣論起來殺了他都不為過。但李嚴跟自己一樣,都是先主生前親自指定的托孤重臣,如果處理得太重,勢必給人一種權力鬥爭的印象。

諸葛亮平時很注意和李嚴處好關系,盡量給予包容甚至忍讓,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就想抽調李嚴所屬人馬來漢中,但李嚴卻不理會,反而寫信勸諸葛亮加九錫,又提出設立巴州,由他當巴州刺史,最後調兵的事也不了了之。

曹真進犯漢中時,漢中的兵力實在有限,諸葛亮再次請李嚴增兵,但李嚴又提出了新條件,說他走後必須讓兒子李豐任江州督,諸葛亮無奈,只得上表後主,擢升李嚴為驃騎將軍,並同意由李豐負責江州的事務,這樣李嚴才肯來。諸葛亮也聽到一些議論,說李嚴平時情緒挺大,常發牢騷,覺得自己同是托孤大臣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實權,心裏很不滿,常因此影響工作。

考慮再三,諸葛亮決定這一次不再忍讓,於是向後主鄭重上表,回顧了近年來李嚴的種種不端行為,並說李嚴來到漢中後,自己把各種事務都交給了他,群臣都怪他對李嚴太寵愛了,而自己之所以那麽做,是因為北伐大業正在進行,很多事情還沒有頭緒,與其批評李嚴的短處,不如發揮他的長處和優點,但李嚴不能理解,竟然犯下了這種不能寬恕的錯誤。

在這份彈劾表裏,諸葛亮最後說:“如果這件事不去解決,將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這也怪我平時不夠敏感,不能及時發現問題。不再多說了,多說更增加了罪責!”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彈劾表並非諸葛亮一人所上,後面還有20多位蜀漢大臣共同聯署,包括車騎將軍劉琰、征西大將軍兼涼州刺史魏延、前將軍袁、左將軍兼荊州刺史吳壹、右將軍高翔、後將軍吳班、丞相長史兼綏軍將軍楊儀、揚武將軍鄧芝、征南將軍劉巴、中護軍兼偏將軍費祎、偏將軍許允、篤信中郎將丁鹹、偏將軍劉敏、征南將軍姜維、討虜將軍上官雝、昭武中郎將胡濟、建義將軍閻晏、偏將軍爨習、裨將軍杜義、武略中郎將杜祺、綏戎都尉盛勃、武略中郎將樊岐等,從這份名單裏,大致可以看到當時蜀漢的主要權力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