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諸葛亮的新對手

曹魏太和二年(230),曹魏大司馬曹真策劃的伐蜀之戰以失敗而告終,這讓曹真跌了個大跟頭,因為這一仗是在他力排眾議下打的。

曹真病了,情況跟石亭戰敗後的曹休有些類似,這容易讓他聯想起袁紹和袁術,他們都自認為高人一頭,風雲際會,時勢造就英雄,他們也都幹出了一番事業,然而一旦遭受打擊卻一蹶不振。在亂世爭雄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在這方面他們遠不如曹操、劉備這些創業者,回顧曹操、劉備等人的一生,吃過無數苦,多次身處絕境,打過許多敗仗,但都以樂觀的心態挺了過來。

曹真一病不起,魏明帝趕緊命他回洛陽養病。曹真回到洛陽後病情不斷加重,魏明帝親自到府邸探望。不久曹真去世,魏明帝謚其為元侯,爵位由長子曹爽繼承,曹羲、曹訓、曹則、曹彥、曹皚等其余幾個兒子也全都封為列侯。

曹真的去世是個標志性事件,作為“諸夏侯曹”第二代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離世標志著這個把持了曹魏30多年軍權的集團已逐漸淡出,雖然此時“諸夏侯曹”中的第一代人物曹洪仍健在,擔任著屬於榮譽性職務的驃騎將軍,雖然“諸夏侯曹”的後人中還有多人在軍中任職,但他們已經沒有太大影響了,目前掌握曹魏軍權的是司馬懿、張郃、滿寵、蔣濟等一批異姓將領。

在曹魏三大戰場中,西線無疑是重中之重,魏明帝決定把坐鎮中線戰場的司馬懿調到那裏以接替曹真。魏明帝給司馬懿發去了詔書,其中寫道:“現在西線戰場出現了問題,非你去不行啊!”

話說得雖然很殷切,但這也許並不是魏明帝內心的真實想法,曹休死後魏明帝心裏感到了一絲孤單,對曹休、曹真兩位叔父他是完全放心的,對司馬懿,他有些吃不準。之前魏明帝之所以同意曹真伐蜀,也是基於對曹真的進一步扶持,希望以此打壓司馬懿,但事不湊巧,一場大雨擾亂了好事。

現在,魏明帝不得不依靠司馬懿,他下詔升司馬懿為大將軍,同時升張郃為車騎將軍,車騎將軍在班次上略低於曹洪擔任的驃騎將軍,但此時在魏軍裏是事實上的二號人物,讓軍界排名前兩位的將領同時集結在一個戰場,顯示出這是一項非同尋常的安排。

曹魏太和二年(231)諸葛亮決定再次由漢中北伐,這已經是他指揮的第四次北伐。

諸葛亮做了精心的準備,其中一項重大調整是,他命令此前一直駐守在江州的李嚴率2萬人馬來漢中,之後讓他以中都護的身份留守漢中,處理丞相府行營的各項事宜,重點保證前線的軍糧供應。諸葛亮還派人聯絡孫權,請他同時向曹魏發起攻擊。每次北伐前諸葛亮都會通知孫權,這已經形成了慣例,而孫權也都盡可能給予配合,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同樣是一次進攻的好機會。

這一回孫權又使出了詐降計,他安排中郎將孫布向曹魏揚州刺史王淩詐降。不久前周魴詐降,曹休被打得大敗,王淩覺得孫權再笨也不會把剛使完的招數拿出來又用吧,所以竟然相信了。

王淩是漢末名臣王允的侄子,出身於著名的太原王氏家族,年輕時曾在曹操手下任職,曹丕在位時對他很器重,讓他當兗州刺史,又兼建武將軍,是曹魏政壇的新生力量。在石亭之戰中曹休率領的魏軍失利,王淩指揮所部拼死突圍才使曹休得以安全撤退,後任揚州刺史。

王淩有些心高氣傲,把頂頭上司征東將軍兼西線戰場總指揮(都督揚州諸軍事)滿寵也不放在眼裏,二人關系較差,王淩不斷讓人寫告狀信,想把滿寵趕走。對孫布投降這件事滿寵覺得可疑,王淩認為這是滿寵怕他建功,於是越過滿寵直接向魏明帝報告了情況。王淩和孫布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接觸和試探,最後王淩徹底相信孫布投降是真的。

但滿寵仍然認為這裏面有陰謀,就以王淩的名義給孫布寫了封信,說自己這邊兵力不夠,讓他再等等,到時機成熟時再行動。這時,魏明帝突然下詔讓滿寵回洛陽商量事情,滿寵一走,王淩就加緊了與孫布“裏應外合”的準備,想在東線戰場創造出一個奇跡來,這場戲無論怎麽演,都牽動了曹魏東線戰場的注意力。

而在中線戰場的荊州方向,自從司馬懿離開後還沒有明確新的接替人選。這樣一來,形勢對蜀漢就十分有利,在曹魏三大戰場中,西線戰場的總指揮剛剛上任,中線戰場的總指揮還沒有明確的繼任者,東線戰場的總指揮臨時被召回,暫時負責的人又被孫權的反間計所吸引,在歷次北伐中,沒有比這更好的機會了。

對第四次北伐,諸葛亮選擇的路線是隴右,漢中西邊的武都、陰平二郡已被蜀軍掌握,所以蜀軍輕易就攻至祁山堡,將其包圍,魏軍守祁山堡的將領是賈栩和魏平,他們趕緊上報雍州刺史郭淮,請求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