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魏吳的秘密戰

孫權稱帝的消息傳到曹魏,反響卻不強烈。

孫吳和曹魏早已翻臉,孫權稱帝一點兒都不讓人吃驚,從魏明帝到群臣,沒有人太多議論這件事,也沒有人建議因孫權僭越而去討伐他,洛陽對孫權當上皇帝這件事的反應不是平靜,而是平淡。

魏明帝曹叡這段時間在忙什麽呢?曹叡現在有些心煩,也是關於兒子的事。魏明帝出生於赤壁之戰的前兩年,現在已經23歲,即使在民間,也早已有幾個孩子了,三年前他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取名曹冏,寶貝得要命,趕緊封了個清河王,但不知什麽原因,當年這個兒子就早殤了。

去年他又有了一個兒子,取名曹穆,封為繁陽王,千呵護萬呵護,但今年又死了。終魏明帝一生都沒有養活成一個兒子,最後還是養子繼的位。這讓曹叡很煩心,看來不能怪後宮,只能怪自己的遺傳基因不好。

按說曹家的遺傳基因不應該有問題,曹操一生有過25個兒子,很出色的就有好幾個,曹丕的兒子沒有那麽多,但也有10個,而且沒有早殤的,偏偏到了魏明帝就出了問題。

所以也有風言風語傳出來,說他根本就不是曹家的後人。史書沒有記載曹叡的具體生年,只說他死於青龍三年(239)正月,說完這句話按慣例就結束了,但史書上還有一句話,說曹叡死時享年36歲。

細心地品一下這幾個字,會發現很有問題,因為按照時間往前推,曹叡就應該出生於建安九年(204),而這一年的8月曹軍才攻克鄴縣,即使曹丕一見到曹叡的母親甄宓就迎娶了她,她也來不及當年生下曹叡。

有人認為這是史書的筆誤,曹叡死時應該是35歲;也有人認為“三十六”和“三十五”筆畫上有明顯區別,不可能在編書和出版的過程中不小心被抄錯,史書裏專門寫上曹叡的年齡是故意的,是想說曹叡的生父另有其人,不是曹丕。

不是曹丕,那是誰?

甄宓在嫁給曹丕前是有夫之婦,她的丈夫是袁紹的兒子袁熙,曹叡如果不是曹丕的兒子,那就應該是袁熙的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個玩笑就開大了,曹操的孫子成了袁紹的孫子!有人相信這是真的,他們認為史書在此使用了曲筆,不敢明說曹叡的身世,只好委婉曲折地表達,理由是曹丕生前遲遲不立曹叡為嗣,直到最後才立曹叡,而甄宓又是被曹丕突然賜死的,凡此種種都說明裏面有不可告人的內幕。

其實這不大可能,曹叡是不是自己曹家的後代,別人搞不清,曹丕肯定清楚,即使曹丕當年出於對甄宓的癡情而故意忽略了此事,曹操也不會裝糊塗,曹操生前對自己的這個長孫很喜愛,走到哪裏都帶上,曹叡15歲時就跟他的叔父們一起被封了侯,是曹操孫子中封侯最早的,這些跡象表明曹叡不可能是袁氏後代。

但謠言、緋聞這些東西之所以流行,就是因為不會給當事人以解釋的機會,曹叡特殊的身份和神秘的少年生活難免會成為被八卦的重點,雖然沒有人敢在曹叡面前直接挑戰他血統的純正性,但風言風語總是一種困擾。

這時候自己的兩個兒子相繼早殤,曹叡的心情低落到了極點。曹叡覺得有些事還是提前說清楚好,於是在孫權稱帝的這一年7月頒布了一份詔書。詔書很長,中心意思不是說君王沒有兒子該由誰來繼位,而是講繼了位的人應該明白作為後人的大義,絕不能隨便建立尊號以擾亂大統。

什麽意思呢?就是假如曹叡到最後都沒有親生兒子,根據古制將在侄子裏選一個作為繼承人,曹叡的侄子有一大把,人倒不愁找,曹叡告誡他們,繼位可以,但你得明白是以過繼的身份繼的位,要盡繼子的義務,到那時不能為生父、生母建尊號。曹叡命人把這份詔書刻在竹簡上,藏在宗廟裏,記錄在國家的法令裏,總之要確保不得推翻,誰要違背,立即誅殺。

除了這件事,曹叡還有一個煩心事,有人在拉幫結派,搞小團夥。

幹這事的不是那些老臣、重臣,而是一幫年輕人,是曹魏政壇的新生代,他們這些人職位都不太高,但都有顯赫的背景,或者說是清一色的“官二代”。他們平時在一起交遊唱和,不僅沽名釣譽,而且以各種各樣的名號互相標榜,相當無視朝廷。

散騎常侍夏侯玄、尚書諸葛誕、鄧飏等人互相吹捧,把夏侯玄、田疇等四人稱為“四聰”,諸葛誕等八人稱為“八達”,劉熙、孫密、衛烈三人雖不及他們,但其父官職顯赫,被稱為“三豫”。

“四聰”“八達”“三豫”共有十五個人,史書沒有把他們的名字全都列出來,一般認為他們包括以下這些人:何晏、夏侯玄、諸葛誕、鄧飏、荀粲、李勝、丁謚、畢軌、孫密、衛烈、鐘會、司馬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