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曹丕發起輿論戰

再把目光轉向益州,說說蜀漢。

劉備在白帝城駕崩前對他的喪事也做了專門交代,劉備要求凡事要以國事為重,因為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大局,所以喪事一律從簡,喪期不能超過三天,三天之後一切都要恢復常態,各郡國的太守、國相、都尉以及縣令也照此執行。劉備之所以強調喪期,是因為古制有服喪三年的說法,後來雖然服不了三年的喪,但對喪事也會看得極重,程序煩瑣,時間拖得很長,影響到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曹操臨終前留下遺詔,要求葬禮結束便脫去喪服,喪期縮得更短。

被劉備生前任命為尚書令的李嚴也趕到了永安,之後李嚴出任中都護,留鎮永安,諸葛亮奉劉備的靈柩返回成都。

李嚴的這個官職很重要,中都護相當於總護軍,護軍一職設於漢光武帝時,與直接帶兵的將軍不同,他們的職責是對將軍進行監督,職權也很大。李嚴作為蜀漢各級護軍的總統領,這項重要的人事安排可能是兩位托孤大臣碰面後商定的,也可能和尚書令一樣都是劉備生前的安排。

章武三年(223)5月,諸葛亮一行回到成都。

成都正處在動蕩不安之中,不久前發生的黃元叛亂事件一度攻擊到了離成都僅百余裏的地方,人心擾攘、謠言紛紛,在此情況下諸葛亮認為太子必須馬上登基,以穩定局面。

拜見完太子後,諸葛亮以托孤大臣的身份立刻安排登基典禮。就在本月,劉禪在成都繼皇帝位,後世習慣將劉備稱為先主,而將劉禪稱為後主。後主下詔,大赦,改年號為建興,三個月後先帝劉備被安葬於惠陵。

後主登基後封諸葛亮為武鄉侯,此前諸葛亮並無爵位,這次受封的武鄉侯有人認為是鄉侯,但其實在諸葛亮故鄉瑯邪國有一個武鄉縣,古人封爵習慣以在其家鄉地或附近選擇食邑,符合這種情況,所以這個爵位是個縣侯,後世稱諸葛亮為武侯。

後主劉禪下詔,命諸葛亮仍任丞相,同時兼任益州牧、司隸校尉,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和諸葛亮一樣都假節,仍擔任中都護,駐紮在永安,同時兼任九卿之一的光祿勛卿。趙雲升任為征南將軍,兼任中護軍,掌管中央禁軍,此前禁軍一直由吳太後的哥哥吳壹掌握,同時封趙雲為永昌亭侯。向寵擔任中部督,協助趙雲典宿衛兵,被封為都亭侯。鎮北將軍魏延職務未變,只是封爵位為都亭侯。

封固陵郡太守劉琰為都鄉侯,升任九卿之一的衛尉,班位僅次於李嚴。劉琰在後世名氣並不大,他是劉備擔任豫州刺史時就開始追隨的老人,有他這樣資歷的人已經不多了,因為和劉備同姓,經劉備親自考證還是同宗,所以格外親待。在平息黃元叛亂中楊洪立下大功,被賜爵為關內侯,任命他為忠節將軍,鑒於他的才幹,為加強蜀郡的管理,重新讓他兼任蜀郡太守。

職務有變動的還有:向朗升任步兵校尉,尹默、杜瓊被拜為諫議大夫,杜瓊後來還擔任大鴻臚卿、太常卿,來敏擔任虎賁中郎將。

以上是蜀漢主要人事變動情況,此輪人事調整涉及的人員並不多,諸葛亮的想法可能是先保持政治上的穩定,因為先帝駕崩之後蜀漢內外的環境一點都不容樂觀,當務之急還是處理好這些麻煩事,人事安排盡量往後放一放。

對蜀漢來說,當時最大的麻煩來自益州南部幾個郡的叛亂。

益州南部是一片廣闊的區域,其中的牂牁郡、益州郡、越巂郡和永昌郡又稱南中,這四個郡範圍很大,大體相當於今雲南、貴州兩省以及四川省西南的一部分,這裏遠離成都,遍布高山大河,雜居著各少數民族部落,統治相對薄弱。

劉備在時曾派鄧方前往南中,任命他為安遠將軍,力圖鞏固那裏的統治基礎。鄧方很有本事,他以少禦多,震懾有方,確保了南中一帶沒有發生大的禍亂。

章武二年(222)鄧方去世,劉備問時任益州別駕的李恢誰可以接任鄧方,李恢自告奮勇,毛遂自薦,劉備嘉許,派他接任鄧方。當時,夷陵之戰已經開打,劉備無力增兵南中,全靠李恢維持。李恢也很有本事,雖然兵力單薄,境內也發生了幾次小規模的叛亂,但都被他平定了。

劉備兵敗駕崩的消息傳來,南中沸騰,平時就有二心的人紛紛躍躍欲試。先是越巂郡叟人頭領高定元起兵反叛,殺了蜀漢任命的郡將焦璜,舉郡稱王。緊接著,益州郡有人鬧事,殺了太守正昂,公然反叛。

諸葛亮接到報告後十分憂慮,現在大規模用兵南中條件並不成熟,因為南中問題由來已久,而且問題十分復雜,如果不做好準備倉促用兵,要麽失利,要麽雖有小勝卻不能解決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