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孫權擺下六道防線

大軍未動,痛失張飛,劉備仍執意東征。

消息傳到武昌,孫權知道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立即做出部署,迎擊蜀軍。孫權任命鎮西將軍、右護軍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統一指揮集結於荊州各地的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諸葛瑾、步騭、鮮於丹、孫桓等部人馬,上述各部人馬總數約為5萬人。

陸遜時年38歲,比諸葛亮小兩歲,經過上次荊州戰役的考驗,陸遜的軍事才能已爐火純青,就任總指揮後他立即做出部署,將前沿各部人馬分布於各處戰略要點,擺下六道防線:

一、由振威將軍潘璋負責守固陵郡,這個郡是孫權私設的,包括巫、秭歸、興、信陵、沙渠五個縣,與益州接壤,是荊州的西大門,構成第一道防線,潘璋兼任固陵郡太守,統一指揮本郡防務,郡內幾處重要據點也都分兵把守,其中陸遜守巫縣,李異守巴山,劉阿守興山。

二、由固陵郡沿長江而下是戰略要地夷陵,這裏由陸遜本人防守,陸遜命宋謙督水軍駐守於枝江,命安東中郎將孫桓守夷道,與夷陵互為外援,形成阻擊敵人的第二道防線。

三、由夷陵沿長江再往下是江陵,也就是南郡郡治,由虎威將軍朱然防守在這裏,朱然自己坐鎮於江陵,偏將軍韓當兼任永昌郡太守,輔助朱然,成為夷陵的後援,可以看作是第三道防線。

四、由江陵沿長江往下就是劉備、關羽之前在荊州的大本營公安,由綏南將軍諸葛瑾負責防守,諸葛瑾這時還兼任著南郡太守,協助他守公安的是周瑜的次子、興業都尉周胤,在公安附近還有建忠中郎將駱統率領的3000人馬守在孱陵,歸諸葛瑾指揮,構成第四道防線。

五、為防備蜀軍由長江北岸發起迂回進攻,命建威將軍徐盛駐守當陽,徐盛同時還兼任廬江郡太守。

六、為防備蜀軍由長江南岸偷襲,任命鮮於丹為武陵郡都尉,守備在武陵郡,又命平武將軍步騭率萬人屯駐在長沙郡,以防不測。

孫吳的人馬不多,但布防的層次清晰,各部人馬任務明確,以數道防線來扼守住幾處戰略要地,十分周密。

吳軍已擺好陣勢,只等劉備大軍前來。

劉備率大軍過了江州,出了三峽,首站來到了三峽東口的白帝城,劉備在此建立總指揮部,命前鋒張南以及吳班、馮習等部繼續進軍。

兩軍首戰發生在巫縣、秭歸一帶,吳班、馮習在此擊破吳軍的陸遜、劉異、李阿所部,分別占領了這些地方。這時已經到了曹魏黃初三年即章武二年(222)正月,劉備把總指揮部遷至秭歸。

在秭歸,劉備遇到了曾做過關羽主簿的廖化,劉備十分高興。關羽擔任前將軍後任命廖化為主簿,關羽兵敗,廖化被吳軍俘虜,後來他裝死逃了出來。廖化一心回到益州,帶著母親晝夜兼程西行,走到秭歸遇上了劉備。劉備肯定詳細詢問了關羽臨死前的情況,廖化一一向劉備進行了匯報。廖化對荊州的事務很熟,劉備任命他為宜都郡太守,隨軍行動。

劉備擔心曹魏趁自己與孫權交戰之際從江北發起突襲,於是升任偏將軍黃權為鎮北將軍,讓他督率江北各路人馬以防魏軍。在江南方面劉備有了意外收獲,武陵郡的五溪蠻主動前來歸順。所謂五溪蠻,是指分布於沅水上遊若幹少數民族的總稱,因他們主要居住於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五條溪流間而得名,其部落首領稱君長。劉備治理荊州期間,曾在這一帶設置黔安郡,對當地百姓有恩澤,各君長聽說老領導劉備回來了,都遣使到軍中請命,願意充當攻打吳軍的前鋒。劉備大為高興,命令侍中馬良前往武陵郡招納五溪蠻,分別授予各君長以官職,各部落都很滿意。

劉備原來或許想伐吳是場惡戰,沒想到開局如此順利。

劉備命令吳班和馮習繼續向夷陵進軍,如果攻下此城,就叩開了荊州的大門,徹底打敗吳軍的勝算就至少有一半了。

2月,在秭歸稍作停歇後劉備命吳班、陳式所部開始向夷陵發起攻擊,陸遜閉城不出,雙方陷入對峙。劉備命吳班以數千人平地立營,在夷陵城外發起挑戰。吳將看到吳班人馬不多,紛紛建議出擊,陸遜認為劉備此舉必然有詐,不能盲目出擊,只能再觀察一下。

陸遜向大家解釋了他的看法:“劉備舉軍東下,銳氣正盛,且居高守險,難以立即攻破,即使發起進攻可以把他們打退,也難以全殲,而稍有不利,則損我大局。現在應告誡將士,靜觀其變。此地如果是平原曠野,靜觀恐怕會遭受敵人突然襲擊,而蜀軍一直緣山行軍,兵力難以展開,我們可以抓住這個弱點慢慢將其拖垮。”陸遜的意思是打持久戰,不要幻想一戰退敵,但這些話並沒有說服大家,眾人都認為陸遜膽小懼戰,心裏憤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