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劉備也當了皇帝

孫權向曹魏稱臣,換來吳王的封號,但劉備卻不能這麽做。

這與劉備的政治信念是否比孫權更堅定無關,也與他跟漢室、跟漢獻帝的感情是否更深無關,而是劉備所面臨的政治現實決定的。多年來劉備一直告訴擁戴他的官民,曹操是漢室的敵人,他是漢室的維護者,他的一切努力都是要推翻曹操這個權臣,復興漢室的大業。

由於長期的宣揚,劉備作為漢室忠臣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形成為一種觀念,對劉備陣營來說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它幫助劉備更好地凝聚了人心,但也無形中成了一個政治包袱,如果此時突然從曹魏的堅定反對者轉向為擁護者,眾人的思想一定會產生混亂。這是劉備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孫權為什麽不存在這個顧慮呢?因為孫權的政治策略一向更務實,他也擁戴過漢室,不過更多是口頭話,他不在意,大家也不在意。

此外,劉備還面臨著比孫權更復雜的現實問題,漢中之戰他搶了人家曹魏的地盤,殺了曹氏的至親夏侯淵,現在即使想跟人家講和稱臣,人家恐怕也不會接受。

仇還沒報,劉備先面臨著一個政治上的危局。

諸葛亮等人提出了破解危局的辦法,那就是劉備也稱帝,不過不是像曹丕那樣宣告建立一個新王朝,而是把劉氏創建的漢朝大旗在益州重新樹起來,劉協下去了,劉備接著幹。這的確是一著妙棋,既可以解決當前面臨的政治問題,對曹丕的稱帝行動予以回擊,又避免了內部思想的分裂。

然而劉備卻有顧慮,不同意這麽幹。劉備顧慮什麽呢?他沒有說,估計有兩個方面:一是劉協畢竟還在世,在自己的封地內還可以行漢朝的正朔,直接把漢朝“搬”到益州來,在程序上沒有先例;二是失去荊州讓他實力大損,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找孫權復仇,搶回荊州,現在稱帝未免倉促。

諸葛亮對劉備進行了勸說:“過去吳漢、耿弇等人勸光武帝劉秀即帝位,光武帝辭讓,前後多達四次,耿純最後進言:‘天下英雄仰慕期盼著您登上帝位,大家跟著榮華富貴。如果您不答應,大家就各自尋找新主人,不跟您了。’光武帝深感耿純之言,終於答應。現在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您是劉氏苗裔,理應代漢而起,現在即帝位正合時宜。眾人跟隨您這麽久,吃了這麽多苦,想法跟耿純其實是一樣的。”

諸葛亮借耿純之口向劉備說了一個道理:稱不稱帝不是你個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如果執意不肯就傷了大家的心。在共同的事業中,領導和下屬其實是一個命運的共同體,大家休戚與共、榮辱共擔,有成就一同分享,有困難共同克服。領導的一切都會對下屬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在做出事關個人進退的決定時,假如有選擇的可能,一定要想想這件事對下屬們會帶來什麽後果。

一席話讓劉備也幡然醒悟,同意稱帝。

漢獻帝退位的消息傳到益州後,關於劉備要不要稱帝成為一個話題,益州上下都在議論,出乎意料的是,輿論並非完全一致。

大多數人認為劉備應該稱帝,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還向劉備上言勸進,帶頭的有張裔、黃權、楊洪、何宗、杜瓊等人,他們也找到一些支持劉備稱帝的神秘預言和所謂瑞兆,用以論證劉備稱帝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他們在河圖、洛書等讖緯著作中查找,找到了“赤三日德昌,九世會備,合為帝際”“天度帝道備稱皇,以統握契,百成不敗”“九侯七傑爭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頭,誰使主者玄且來”“帝三建九會備”等幾句話,裏面有“備”“玄”等字樣,用以兆示劉備。又說益州著名術士周群生前曾說過在西南發現數道黃氣,直立而起好幾丈高,出現過不止一年,還伴有景雲祥風。建安二十二年(217)還出現過一種像旗子一樣的風,從西向東刮過,河圖、洛書都說必有天子出於其地。還有星象、五行,如此種種,無不預示劉備稱帝與讖緯和瑞兆都相合,是天命所歸。

但是,也有一些不同意見。

益州前部司馬費詩上言,認為曹操父子逼迫漢主退位,當務之急應當聚集力量、討伐叛逆,現在大敵在前,而先自立為帝,恐怕會招致大家的猜疑。費詩有幾句話還相當激烈,他說:“過去劉邦、項羽等人相約,先破秦者為王。後來劉邦攻破鹹陽,俘獲子嬰,仍然謙讓不為王。現在您還沒有邁出去討伐敵人,卻在此謀求自立,愚臣認為不可取!”

作為益州本地出身的官員,劉備和諸葛亮對費詩還是相當器重的,先任命他為牂牁郡太守,又調他回益州府任前部司馬,前不久還派他前往荊州宣布對關羽的任命,沒想到在稱帝這個問題上他卻持強烈反對的態度。緊接著漢中王尚書令劉巴也反對稱帝,他認為現在這麽做時機不成熟,應當緩一緩再說,劉巴還拉上劉備的主簿雍茂一起去勸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