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幾家歡樂幾家愁(第2/2頁)

曹植還好辦,他失去的只是未來的王位,有父親的看護,尤其有母親卞氏在,他還是安全的,而對那些竭力擁護過他的人來說,情況相當不妙了。

曹丕缺少父親那樣的開闊心胸,對過去反對自己的人他都記在了心裏,並找機會報復,暫時收拾不了弟弟,收拾幾個他身邊的馬仔還是綽綽有余的,更何況這也是鞏固未來執政地位的需要,父親自然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最早遭到報復的是丁儀,曹丕想收拾他,就讓他當右刺奸掾,這種工作很容易出差錯,然後找個理由就可以治他的罪,而曹丕的意思是丁儀最好自己識相自裁,但丁儀還想活下去。丁儀跟夏侯尚關系不錯,夏侯尚跟曹丕關系密切,丁儀找到夏侯尚,給他叩頭求他救自己,夏侯尚到曹丕那裏求情,懇切地流淚不止,但曹丕不能原諒丁儀,後來還是找了借口把他殺了。丁儀的弟弟丁廙也同樣死於曹丕之手,丁氏兄弟家中男子全部被殺。

楊修害怕曹丕報復,馬上跟曹植疏遠了關系,轉而向曹丕靠近。楊修有一把由著名鑄劍師王髦所鑄造的寶劍,他把這把劍獻給了曹丕,曹丕非常喜歡,經常佩帶。在身邊的這些人裏曹植一直把楊修當真朋友看,跟他的關系最親近,失寵後曹植仍像以前那樣跟楊修來往,這讓楊修倍感驚恐,但他也不能完全拒絕曹植。

曹丕沒有對楊修動手,但楊修後來還是被曹操找了個罪名給殺了,時間並不是一般認為的曹操自漢中撤軍時,而是建安二十四年(219),當時曹操已不久於人世,他考慮生前要為曹丕接班掃除最後的一些障礙,楊修很有才學,又是袁術和袁紹的外甥,所以不得不殺他。曹丕稱帝後有一次從洛陽宮殿裏出來,剛好佩帶著楊修送給他的那把劍,於是又想起了楊修,他聽楊修說過這把劍的造劍師名叫王髦,就特意派人去尋找,居然找到了,曹丕親自召見王髦,賞賜了不少東西。

荀惲、孔桂、楊俊、邯鄲淳等人因為“站錯了隊”,也受到牽連,有的也被曹丕找個借口殺了,有的仕途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荀惲不僅不擁戴曹丕,而且最看不慣夏侯尚,曹丕很恨他,只不過荀惲死得比較早,加上他是荀彧的兒子,曹丕倒沒怎麽難為他。孔桂就沒那麽幸運了,由於他公開支持曹植,曹丕把他盯上了。曹操死後,孔桂任駙馬都尉,這時候有人舉報孔桂接受西域那邊什麽人的賄賂,答應幫人家跑官,曹丕下令徹查,後來把他殺了。楊俊後來到南陽郡當太守,曹丕稱帝後的第三年到南陽郡視察,說當地市場不繁榮,就用這個借口把楊俊抓了起來,司馬懿、王象、荀緯等人為他求情,楊俊叩頭流血,曹丕都不答應。楊俊知道這是曹丕報復他,為了不連累家人,他在獄中自殺。大書法家邯鄲淳因為支持曹植被曹丕所忌恨,盡管他很有才華,曾經得到過曹操的推崇,但曹丕一直不用他,讓他到太學當教授,他倒落得清閑,活到94歲才死。

反觀曹丕一黨的吳質、陳群、司馬懿、桓階以及賈詡、衛臻等人,曹丕稱帝後無不受到重用,吳質、陳群、司馬懿逐漸掌握兵權,成為權傾一時的人物,賈詡、衛臻等位至三公,享受殊榮,兩相對比,簡直天上地下。還有更多沒有載入史籍的人和事,因為牽扯進這場鬥爭而受到影響,有的因為支持曹丕而升官發財,有的因為支持曹植而飽受株連,曹魏的政局因此而動蕩不安。

魏宮奪嫡對曹魏政權產生了很大的殺傷力,面對不斷崛起的孫權、劉備等人,曹魏卻花如此大的精力和代價搞內耗,從而放慢了對外擴張的節奏。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年,曹操多次領兵出征,但收獲甚微,僅有的戰績也是靠運氣和敵人的失誤得來的,與建安初年縱橫天下、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情況完全不同,究其原因,內部不穩定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曹操是個很精明的人,加上袁紹、劉表現成的教訓擺在那邊,本來不應該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犯糊塗,但偏偏就出了問題。某種意義上,這場鬥爭是由他引起的,如果一開始他的態度就旗幟鮮明,下面即使有人想興風作浪,也形成不了氣候。

曹操的另一個失誤是在判斷繼承人的標準上,他喜歡曹植很大程度上緣於曹植的文采,以及反應敏捷,但選曹魏的接班人不是選作協主席,其標準應該更加全面,以曹植當時及以後的性格、才能和作為判斷,他未必能成為曹魏帝國稱職的領袖。

假如曹操從一開始就指定曹丕為接班人,曹植以及擁戴曹植的人也就沒了想法,沒有內部爭鬥,可以專心對外,無論對曹魏,對曹丕還是曹植,這都是最好的結果。可惜歷史就是無論你是否願意,該發生的都發生了。經過這幾年的折騰,曹魏帝國形成了嚴重的內傷,只不過現在還不是那麽明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