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立嗣的風向標

曹操晉爵為魏王,也經歷了一次“勸進”過程,很多人都抓住這個機會,上表對曹操竭力贊美。有個名叫楊訓的人,可能因為職級較低沒有出現在史書記載的勸進者名單中,但他也像許多人一樣上過勸進表,寫的大概有點過,有人譏笑他肉麻。

楊訓其人不詳,只知道他是钜鹿郡人,雖然才能一般,但品行不錯,崔琰主持冀州政府工作期間把他作為人才向曹操推薦,曹操對楊訓進行了禮辟。

外面議論的人多了,引起了崔琰的注意,雖然他已不在冀州刺史府任職而改任魏國的尚書,但楊訓是他舉薦的,如果這個人有問題,他也要受牽連。為此,他專門找來楊訓寫的奏表看了看,發現並不像大家說的那麽嚴重。崔琰於是給楊訓寫了封信,信中有一句“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的話,這句話說得很含糊,可以做不同解讀,這一下給崔琰招來了殺身之禍。

從字面上看,“省表”的意思是“看過了所上的表”,“事佳耳”的意思是“這是個好事呀”,“時乎時乎”的意思是“時勢啊時勢”。關鍵是最後一句“會當有變時”,字面理解是“應當有變化的時候”。史書認為,崔琰的本意是說譏諷楊訓的人沒有看到時勢的變化有點吹毛求疵,“時乎時乎”以及“會當有變時”可以理解為要與時俱進。

但崔琰這幾句話說得也太簡約了,尤其是“會當有變時”給人感覺他盼著變天。有人拿著崔琰的這封信向曹操報告,曹操果然對“會當有變時”很敏感,認為崔琰用意險惡。

曹操盛怒之下罰崔琰做苦工,這是一種刑罰,卻不必關在監獄裏,有點像罰做義工的意思。過了幾天曹操派人前去探視,看看崔琰是什麽反應,回來報告說崔琰在家裏仍然每天待客,門庭若市,還看到他待客的時候用手卷著胡須,怒目而視,好像憤憤不平的樣子。

曹操更生氣了,下令將崔琰賜死。

還有一種記載,認為崔琰不是被賜死而是自殺。

楊訓這位老兄果然是個書呆子,一點政治敏銳性都沒有,崔琰寫給他的信讓他順手就當垃圾扔了,結果被什麽人得到,拿它當廢紙用來包裹籠蓋。

有個跟崔琰有矛盾的人,恰巧在路上看到外面有崔琰信的籠蓋,於是跟蹤上去,得到了崔琰的信,並報告了曹操。曹操認為崔琰這是心存不滿,於是將崔琰下獄,下令剃光他的頭發和胡須,罰他到建築工地做苦工。

前面那個舉報崔琰的人後來又向曹操報告,說崔琰仍然心存不滿,曹操大怒,想殺崔琰。崔琰是冀州名士,曹操不想公開殺他,就派人到獄中轉達自己的意思,希望崔琰自己了斷,可是崔琰並沒有領會。過了幾天,曹操得知崔琰還活著,怒道:“崔琰,一定讓我動刀子嗎?”曹操命令獄吏將這句話帶給崔琰,崔琰說:“我真笨,不知道曹公原來是這個意思啊!”崔琰於是在獄中自殺。

在曹魏政壇上崔琰絕不是一般人物,他的死是當時一個重要事件。作為本地名士,又是大學者鄭玄的學生,崔琰很有影響,袁紹父子當年對他都禮遇有加,曹操得冀州後對崔琰加以重用,在曹魏的政治陣營裏,冀州本土派顯得並不重要,與其他州人才輩出相比,出身於冀州的只有崔琰、邢颙、崔林等少數幾個人而已。

曹操因為一件小事就將崔琰殺了,並不是他對崔琰個人有什麽成見;相反,長期以來曹操對崔琰的才幹和人品都相當欣賞,在很多方面都對他很倚重。崔琰很熟悉冀州事務,曹操讓他擔任冀州別駕,曹操以後外出征伐,留下曹丕守鄴縣,都讓崔琰輔佐曹丕。史書上說崔琰“清忠高亮”“高格最優”,說明他是一個正直敢言的人,他曾經厲色勸諫過曹操,也當面批評過曹丕,但曹操對他的欣賞一直不改。

一次,匈奴使者來拜見曹操,曹操這個人長得不好看,個子矮,長相沒有威儀,而崔琰身材高大,濃眉重目,還有四尺長的胡須,很有氣質,曹操就讓崔琰假扮自己,而自己捉刀立於一旁。會見完畢,曹操派人問匈奴使者,讓他談談對魏王的印象,使者回答:“魏王風度不一般,但旁邊捉刀的那個人更有英雄氣!”曹操聽說後,趕緊派人追殺了這個匈奴使者,這就是“捉刀”這個典故的來歷。這件事記載在史書裏,雖然類似於民間故事一類,真實性不強,但可以得知崔琰生得的確儀表堂堂,很有威儀。魏國建立初期曹操委派崔琰負責人事工作,他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很多官吏都是經他之手選拔的,由於他清廉忠正,朝廷因而提高了聲望,大家都稱贊他的公平。

曹操怎麽會聽信一件捕風捉影的事就殺掉這樣一位重臣呢?更何況他還是曹植的姨父,論起來兩家還有親戚關系。事情的確很蹊蹺,但如果考察一下此前不久剛剛發生過的另一件事,也許就能找出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