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銅雀台上目睹叛亂

曹操當上魏公以後,享受“贊拜不名”“九錫”這些殊榮,女兒又當上了皇後,大家覺得再往前一步就要改朝換代了。但大多數人都不相信曹操真的會當皇帝,因為那樣將違背《讓縣自明本志令》裏做出的承諾。

不過,到了建安二十一年(216)4月,曹操又向前邁出了一步,晉爵為魏王,史書在記載這件事時用了一句“曹操自進號魏王”的話,有些耐人尋味。

曹操晉爵為魏王,程序肯定與晉爵魏公一樣都是由獻帝下詔,而不會是自封的。這樣說不是揣測,獻帝確實下過一份這樣的詔書,這份詔書照例篇幅不短,前面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廢話,只有最後幾句頗為重要:“現在晉您的爵位為魏王,特派禦史大夫、宗正劉艾奉上冊璽、玄土、白茅,以及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前來請您就王位,同時請您以丞相的身份繼續兼任冀州牧。”

獻帝派到鄴縣的使者是禦史大夫和宗正卿劉艾,劉艾也是劉氏宗親,由他來當使者增加了這項冊封的合法性,劉艾帶來的不僅有詔書,還有兩份重要禮物,即金虎符和竹使符。

調動軍隊歷來都是一件大事,必須有皇帝頒發的信物,否則就是謀反。漢代用於調兵的信物大致有虎符、節、羽檄、詔書等,其中最鄭重的是虎符,有銅質的也有金質的,從詔書中得知,這次送來的金虎符是金質的,一共有五枚。

竹使符與虎符作用大約類似,不同的是它是竹質的,根據應劭的記載,其形似箭,每枚長五寸,上面用篆書寫有“一、二、三、四、五”等字樣,它在使用上與虎符有何區別以及如何使用由於史料欠缺,已經不得而知。推測起來,也許跟調兵的規模有關,小規模的調兵用竹使符,較大規模的調兵用虎符吧。竹使符沒有出土過,但陜西省鳳翔縣曾出土過金虎符,這讓我們能直觀地了解這件神秘東西的面貌。它體型很小,高僅2厘米多,長不到5厘米,呈臥虎狀,中間一分為二,一半在天子手裏,一半在帶兵的將領手裏,使用時要看這兩件東西能否完全合上。

獻帝頒發這兩件東西給曹操,是因為曹操作為魏王在名義上也擁有調兵的權力,即魏國擁有獨立的軍事權,這一點又在劉氏諸侯王之上,漢武帝劉徹之後,劉氏藩國已經不再掌兵了。當然,現在就連漢室朝廷其實也不掌握任何軍隊,曹操每次調兵也不大可能先到許縣申請虎符,那樣既不現實也耽誤事,獻帝頒發金虎符和竹使符給曹操也只是一種象征意義。

獻帝的詔書傳達出來另一個信息是,曹操擔任魏王以後,原來擔任的丞相、冀州牧兩個職務不變,這樣曹操身邊就有三套班子同時運行:魏王府、丞相府和冀州的州政府。三套班子都很重要,現在曹操身邊不缺少職位,只缺人才。

魏王府是由魏公府直接轉化而來的,但魏王府升格之後,內設機構不斷增加,人員也大量增加,成為曹操掌握權力最重要的部門。

曹操受封為魏公時開始設置尚書、侍中和六卿,可能因為是公國,所以沒有像漢室朝廷那樣設置九卿而只設了六卿。這是哪六卿目前已無法確知,清人趙一清認為與漢室相比,這六卿裏沒有廷尉卿、宗正卿、少府卿,有太常卿、光祿勛卿、衛尉、太仆卿、大鴻臚卿、大司農卿,都相當於魏公國政府的部長。

但從史書記載看,魏公國曾出現了郎中令、中尉、大理等九卿中沒有的部長級官職,說明魏公國建國時進行過一次機構改革,沒有完全因襲漢室制度,王修、王朗、袁渙、國淵、鐘繇等人分別擔任過魏公國部長級官員。

以上這些人加上在魏公國尚書台供職的荀攸、涼茂、毛玠、崔琰、杜襲、和洽、王粲等人,組成了強大的工作班子,這說明曹操沒有把魏公國的內設機構當成擺設,它擔負著重要的職能。

魏公國升格為魏王國後,把六卿增加為九卿,並任命鐘繇為相國,類似於丞相,魏王國下設的辦事機構進一步加強。此時魏王國的範圍至少有北方的十個郡,僅行政管理的任務就很繁重,而從魏王國下設機構的人員配備看,曹操不僅讓他們管理魏王國,還把整個曹操控制區都納入管理範圍中。

如此一來,它與丞相府的職能便出現了交叉。從大批原丞相府人員已轉入魏王府任職的情況看,此時丞相府的規模在不斷縮小,但與軍事有關的部門沒有削弱反而在加強。

魏王府和丞相府逐漸明確了自己的職能範圍,魏王府偏重於行政管理,包括王室事務,而丞相府重點負責軍事,包括軍隊將領的選拔任用、軍隊調動、軍事後勤以及戰略謀劃、戰役參謀等。

至於冀州的州政府主要定位於管理冀州的事務,幽州、並州撤銷後,冀州的管轄範圍增加了一倍以上,人口和實力都居九州之首,管理這麽大的一個州,想必人員也有所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