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激戰白狼山

白狼山,位於今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海拔並不高,只有800多米,但因為周圍地勢平坦,此山突兀而出,所以給人高聳入雲的感覺。

山下有白狼水流過,今稱大淩河,為遼西最著名的河流,直接注入渤海,據說白狼山因此得名。但還有一個說法,說山上有一個白石砬子,砬子是方言,也就是大石頭,這塊大石頭樣子像一只羊,也像一只狼,所以稱白狼山,而白狼水因山而得名。

這座山雖然遠在北疆,卻歷史悠久。春秋時伯夷和叔齊二人因為不食周粟而隱居於首陽山,最後餓死在那裏,據學者考證這個首陽山即白狼山。曹軍的快速縱隊越過白檀、平岡,接近了白狼山,距此東北方向200裏就是烏桓人的大本營柳城了。

這時烏桓人才發現曹軍主力已經到了跟前,疾告蹋頓。蹋頓大吃一驚,倉促間集合兵馬,迅速趕往白狼城迎敵。隨蹋頓一塊來的還有袁熙、袁尚,以及遼西郡烏桓單於樓班、右北平郡烏桓單於能臣抵之等部,總兵力多達數萬人,基本上都是騎兵。

曹軍快速縱隊與烏桓聯軍相遇,此時是建安十二年(207)的8月。曹操親率先頭部隊搶占了白狼山,占據了有利地形,隨後數萬烏桓騎兵也殺到了,氣勢很強大。這時曹軍的後續部隊還沒有跟上,曹操身邊只有張遼所部和曹純率領的一部分虎豹騎,由於是急行軍而來,大部分人都沒有披戴鎧甲。

面對數倍於己的烏桓騎兵,有些人感到了害怕。曹操讓大家不要驚慌,他登上白狼山遠望,發現敵人陣形不整,曹操看出他們也是遠道而來,疲憊不堪,如果此時發起攻擊正是時候。

站在白狼山上的曹操只向山下的烏桓人看了幾眼,就斷然決定不待後續部隊趕到,趁敵人陣形未穩之機立即發起猛攻。曹操的想法與張遼不謀而合,張遼意氣風發,主動請戰,曹操把手裏的指揮旗授予張遼,命他全權指揮曹軍,組織對敵人的進攻。

當初曹操決定北征烏桓,張遼也是反對者之一,張遼勸曹操說許縣是天下要地,絕不能輕易丟掉,應該防備劉表的偷襲。曹操最後還是決定北征,張遼不因自己的意見未被領導采納就鬧情緒,作為北征的先頭部隊,他堅決執行命令,面對危險來臨時,他敢打敢上,這正是做大將應有的素質。張遼整頓所部人馬在前,曹純督率虎豹騎在後,直沖烏桓騎兵,結果烏桓人大敗,曹軍以懸殊的兵力獲得大勝。

虎豹騎更是露足了臉,一舉將蹋頓斬於馬下!

其實烏桓人是挺有戰鬥力的,如果認為烏桓人本來就不堪一擊那就大錯特錯了,烏桓人能長期馳騁於北方,絕不是吹出來的,尤其是蹋頓,有勇有謀,在烏桓人中很有號召力。

烏桓人之所以大敗,一方面是張遼、曹純所部盡是曹軍中最能打的精銳部隊,他們作戰勇敢,如今身處險地,誓死一搏。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曹操抓住了戰機,敵人遠道而來,人困馬乏,陣形不整,互相聯絡不暢,本想停下來紮住營寨再跟曹軍真刀真槍地過過招,沒想到曹軍沒給他們這樣的機會,一上來就打了個沖鋒,讓他們措手不及。此戰虎豹騎表現得確實太生猛,這支在南皮城外立斬袁譚的勁旅,此番又找到了疆場揚名的機會,他們殺了蹋頓,使烏桓人的抵抗迅速瓦解。烏桓人沒有統一的指揮,很快就四分五散。

曹操見狀高興異常,他讓人把蹋頓的首級拿來觀看,看完親自系在自己的馬鞍上,又手舞足蹈地在馬上舞了起來。樓班、能臣抵之以及袁熙、袁尚等人不敢戀戰,糾合在一起約有數千人,他們沒有退回柳城,而是向東南方向逃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去了。

曹操率軍趁勢直搗柳城,在此未遇到大的抵抗。

曹操在柳城只待了一個月就下令回師了,臨行前曹操下令重新清理烏桓控制區的人口,對於那些從內地被烏桓人和袁氏兄弟挾持來的漢人,征求他們自己的意見,願意回去的就一塊帶回。結果絕大多數漢人都願意回去,人數多達10余萬。

按照將領們的想法,就這樣回去顯然不甘心,既然袁氏兄弟逃到了遼東,還不如驅兵直赴遼東,一舉把公孫康也滅了,省得今後再來一趟。但曹操撤軍的命令下來了,不去遼東,直接回冀州。

這讓許多人不解,大家都覺得若論敢想敢幹,一般人真比不上曹公,現在大家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曹公反而不敢幹了。

面對士氣如虹的將領們,曹操笑著說:“我正在讓公孫康把袁尚、袁熙的頭砍了送來,不勞大家辛苦了!”這句話讓大家百思不解,於是去問參謀長(軍祭酒)郭嘉,希望他出面再勸勸曹公。哪知郭參謀長神秘地笑而不答,那意思是你們就等著看好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