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孫策獨占江東

說完了幽州刺史部,再來說說揚州刺史部。

揚州是古九州之一,到了東漢,揚州刺史部也是全國十三個州之一,範圍相當於今安徽省的淮河以南部分,江蘇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上海市以及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的全部,還有湖北省、河南省的一部分地區。論地盤十分大,放到現在,都是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好地方,但在當時,大部分還屬於欠發達地區,尤其長江以南的部分,很多地方還沒有開發。

揚州刺史部下轄六個郡,江北的廬江郡和九江郡,江南的丹陽郡、吳郡、會稽郡、豫章郡。在袁術到來前,揚州刺史名叫陳溫,是朝廷任命的,各郡太守也大多數忠於朝廷,沒有陷入群雄爭霸的混戰中。

初平四年(193)陳溫死了,一個說法是病死的,一個說法是被袁術所殺。陳溫死後,袁紹也想插手揚州刺史部,他表奏堂兄袁遺為揚州刺史,但袁紹的勢力達不到這裏,袁遺在揚州刺史部沒有站住腳,被亂兵所殺。袁術也派了一個人當揚州刺史,名叫陳瑀,徐州刺史部下邳國人。

當年袁術北上兗州刺史部被曹操打敗,袁術於是南下,但是袁術剛剛任命的陳瑀看到他打了敗仗,前途黯淡,不再接受袁術的領導,拒絕其入境。袁術惱了,攻擊陳瑀,陳瑀敗走,袁術於是到達九江郡的壽春,即今安徽省壽縣。

揚州刺史部的州治原來在歷陽,即今安徽省和縣,袁術嫌這個地方過於靠南,不利於和北方列強周旋,於是把大本營放在了壽春,他在此自稱揚州牧,同時兼管徐州刺史部。“徐州伯”這個職務有點兒不倫不類,當時徐州牧陶謙還沒有死,袁術大概覺得陶謙畢竟是朝廷任命的老資格官員,自己再當徐州牧或徐州刺史都不太合適,幹脆發明了一個“徐州伯”來蓋住陶謙。

袁術那時侵吞了孫堅的人馬,有一定的基礎,雖然打不過曹操,但在揚州刺史部卻沒有對手,勢力發展得挺快。這時孫堅的兒子孫策找上門來,提出要回孫堅舊部的要求。

孫策字伯符,孫堅死時年僅十七歲,他下面還有三個弟弟,分別是十歲的孫權、八歲的孫翊以及剛出生沒多久的孫匡。孫堅當年辭去下邳丞加入朝廷的軍隊,為家眷的安全考慮,把妻子吳夫人和兒女們都放在了壽春,孫堅死時吳夫人領著兒女們剛離開壽春,來到廬江郡的舒縣,即今安徽省廬江縣。

壽春靠近北面,離戰亂地區較近,舒縣距長江不遠,相對安全些。舉家遷往舒縣是孫策的主意,他把母親和弟弟們接到舒縣居住,除了安全上的考慮,還因為這裏有一個好朋友。

這個人就是周瑜,字公瑾,舒縣本地人。周家在舒縣是第一大戶,周瑜祖父的兄弟周景當過朝廷三公之一的太尉,周景的兒子周忠此時正在長安的朝廷任職,先擔任太尉,後改任衛尉。周瑜的父親周異當過洛陽縣令。周景在士人中名望很高,曾經提拔過李膺、陳蕃、杜密、荀緄、朱寓等著名人士。

孫策年紀不大,性格卻很豪爽,喜歡結交朋友,當時在社會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氣。周瑜和孫策同年,長得相貌英俊,才能出眾而且早熟,聽說孫策的名聲,專程從舒縣到壽春拜訪,於是互相推讓著結為異姓兄弟。

周瑜勸孫策遷居舒縣,孫策答應了,到舒縣後周瑜把府裏最好的南大宅讓給他們住,兩家成為通家之好。

孫堅死後孫策承擔了家庭的重任,他把父親的靈柩移送到老家吳郡的曲阿安葬。按規定孫策可以繼續父親烏程侯的爵位,但他卻主動讓給了四弟孫匡。

處理好父親的後事,孫策又帶著母親和兄弟們渡過長江,到了位於長江北岸的江都縣,因為周瑜向他推薦了一個高人,說這個人很有眼光和頭腦,建議他向此人當面請教。父親死後,正在上升的孫氏事業突然中斷,下一步何去何從孫策沒有明確的打算,不知道該怎麽辦。

周瑜推薦的這個高人名叫張纮,字子綱,徐州刺史部廣陵郡人,早年上過太學,拜名師韓宗專習經學,成為一名學者。但他不讀死書,喜歡把書本知識活學活用,視野開闊,看問題很有見解。

孫策大老遠跑去找張纮,正逢張纮因為母喪在家守孝,見到了張纮,說明來意後,卻被張纮婉言拒絕了。孫策很著急,甚至流下了眼淚,對張纮說:“久聞您的大名,今天的事只有您能給拿個主意,請您務必給出個主意,以不負我對您的高山之望。如果我能微志得展,血仇得報,這是您的功績,也是我心中所望啊!”

孫策的真誠打動了張纮,張纮幫孫策對形勢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孫策下一步的行動方案。這是一次很重要的談話,被認為是孫吳版的隆中對,因為這次談話的地點在廣陵郡的江都,也被稱為江都對,張纮說:“從前周朝國運衰落,但是有齊國、晉國一起來光復它,這是諸侯王應盡的職責。現在您繼承了令尊的事業,又有驍勇善戰的名望,如果現在投奔丹陽郡,在江南的吳郡、會稽郡一帶發展,那麽揚州、荊州日後也不在話下,您的家仇也可以得報。之後據守長江,奮威德,誅除郡穢,匡輔漢室,功業豈不跟當年的齊桓公、晉文公一樣?如果是這樣,我願意結盟同好,渡江輔佐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