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公孫瓚躲進塔樓

公孫瓚殺了劉虞,勢力一下子增強了不少。

但此人打仗有一套,搞地方治理卻不怎麽行,尤其在用人上很失敗。在公孫瓚手下世家大族出身的人都沒有發展的機會,無論多麽有才,都進步緩慢,不少人死於窮苦之地。有人問公孫瓚,為什麽不用世家大族子弟,公孫瓚的回答是:“對衣冠子弟以及品格高尚的人,你給他富貴他認為這是應該的,而不會感激你。”

看來問題出在心態上,公孫瓚的心態像個小市民。

而公孫瓚確實喜歡小市民,他所寵信的大多是平庸之輩,其中尤其以算命先生劉緯台、布販子李移子、商人樂何當三個人最受寵信,公孫瓚跟他們還結成了異姓兄弟。公孫瓚字伯圭,據說他原來的字不是這個,這個字是他後來改的。一家如果有四個兄弟,他們的字裏應該分別有伯、仲、叔、季這幾個字,公孫瓚為了表示跟劉緯台等幾個異姓兄弟很親,所以自己把字改成伯圭,其他幾個人則分別改為仲、叔、季。

有公孫瓚撐腰,這些人很快富了起來,都成了億萬富翁。公孫瓚還跟他們中的人結成兒女親家,常把他們比作漢初的開國功臣曲周侯酈商、潁陰侯灌嬰。用人不拘一格是對的,但過了頭就是另類了,靠這幫人給他出謀劃策能有多高的水平?

有件事就很雷人,是其他割據軍閥做不出來的。

公孫瓚手下如果有部將被敵人圍困向他求援,公孫瓚一般不會出兵相救。他的理由是,如果救了這一個,以後將領們再遇到類似情況就有了依賴心理,就不會力戰了,如果不救,以後大家肯定會奮力自救。這個說法貌似有理卻不實用,因為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在生死考驗面前有人選擇玉石俱焚,也有人會選擇投降以求活命,公孫瓚的想法未免理想化了。

面對敵人的大軍壓境,公孫瓚手下的將領肯定會想,守是守不住,又沒有救兵,幹脆投降算了。公孫瓚的這個愚蠢決定不知道是他自己的創意還是劉緯台、李移子們的建議,但公孫瓚手下如果有荀彧、賈詡、程昱這樣的智囊,絕不會讓他幹這種傻事。

公孫瓚還重用了太原郡人關靖,此人一貫嚴刑峻法、虐待百姓,在公孫瓚面前一味逢迎拍馬卻沒有什麽才能。

一流的人才思想才是一流的,一流的思想才能開創一流的事業,庸人不可能提出一流的規劃。群雄相爭,人才是最稀缺的資源,大家都在拼命搶人才,尤其對最優秀的人才更是讓群雄們心馳神往。公孫瓚靠一己之勇起家,也開創了不小的局面,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應該把人才戰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但他偏偏不重視人才,也不會識才、用才和留才,身邊缺少頂尖人才,這是他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

由於他不識人,所以身邊沒有真正有水平的人才,即便有也紛紛離他而去,幽州刺史部被公孫瓚和他所親信的這幫人弄得民怨沸騰,大家都思念劉虞,對公孫瓚頗有怨言,劉虞的舊部鮮於輔、齊周、鮮於銀等人趁機反抗公孫瓚,當時廣陽郡人閻柔在北方一帶很有聲望,他們就推舉閻柔來挑頭。

閻柔是一名漢人,自小被北方少數部族虜走,生活在烏桓人和鮮卑人中間,逐漸取得了他們的信任,鮮卑人後來幫助閻柔殺了朝廷任命的護烏桓校尉邢舉,讓閻柔來當這個司令。閻柔在少數部族那裏很有號召力,由他出面征召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的軍隊,加上漢人組成聯合軍團,人數多達數萬人,進攻公孫瓚所署的漁陽郡太守鄒丹。

雙方戰於潞河,今潮白河以北,鄒丹不是對手,向公孫瓚求救。按照公孫瓚的習慣性思維,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會發救兵的。公孫瓚讓鄒丹自己看著辦,鄒丹還不錯,沒投降,最後兵敗被殺。閻柔、鮮於輔等人比劉虞聰明,他們及時聯絡了袁紹,袁紹派麹義和劉虞之子劉和領兵北上配合他們的行動。

公孫瓚腹背受敵,馬上就將面臨被消滅的危險。就在這時有個人救了公孫瓚一命,這個人就是之前提到的臧洪。袁紹任命的東郡太守臧洪因好友張超之死而和袁紹翻臉,袁紹一怒之下去攻東武陽,袁軍主力在東武陽城下被臧洪牽制長達一年之久,北線只好暫時轉入守勢,讓公孫瓚有了喘息之機。

公孫瓚趁機把主力集結到易水一帶,利用袁紹無力北上的空档,在這裏修築了一道聞名於世的防線。易水位於幽州刺史部與冀州刺史部的交界處,由上遊的盧水、雹水、順水、徐水等河流交匯而成,這是條古老的河流,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送荊軻刺秦王時就在此作別,高漸離擊築而歌,使此河名揚天下。公孫瓚不久前被封為易侯,封地易縣位於易水之上,公孫瓚以易縣為中心,沿著易水河兩岸大修軍事工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