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慈者難帶兵

就在曹操忙著收復兗州、迎接獻帝東歸的這段時間,天下還發生了許多大事,其中最重要的事情發生在北邊的幽州刺史部和南面的揚州刺史部。

先來說說幽州刺史部的事,界橋失利後公孫瓚退回幽州刺史部,雖然他對袁紹的絕對優勢已經不存在,但實力仍然相當可觀,原有的地盤並未損失多少,仍然控制著幽州刺史部的大部分地區和冀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的一部分,經過短時間動員,還可以征調起十萬大軍。

袁紹則有些輕敵,想趁熱打鐵,一舉滅掉公孫瓚。袁紹既沒認真做準備,也沒有仔細搜集對手的情報,派了幾萬人馬就匆匆北伐了,用這點兒人馬就想把公孫瓚消滅,基本上不可能。

更要命的是他派去帶兵的這個人也很有問題,他的名字叫崔巨業,專業不是帶兵打仗而是一名星工。袁紹這個人很迷信,幹什麽事都要問個吉兇,身邊有好幾位專門幹這事的人,崔巨業就是其中一位。袁紹特別信任他,認為他很有本事,所以這次北伐他既沒有親自出征,也沒有派麹義、張郃這樣的猛將來,而是交給了崔巨業。

事實證明,專業不對口是要害死人的。崔巨業率兵北上,攻入幽州刺史部的涿郡,一開始比較順手,把公孫瓚的軍事重鎮故安圍住了。公孫瓚的大本營在薊縣一帶,其故址在今北京市宣武區附近,漢末的故安縣屬今河北省廊坊市,與北京市區緊鄰,現在不少人白天工作在北京,晚上則住在廊坊等地。

星象學家馬上就得手了,但是公孫瓚的地盤不是那麽好搶的,他一邊命令固守故安,一邊帶著三萬精兵南下,要繞到袁軍的後面徹底把他們消滅。崔巨業圍城多日沒有進展,晚上不知道偷偷跑出去看了多少回夜空,但腦子裏仍然沒有頭緒,聽說公孫瓚來了,他比較知趣,趕緊放棄攻城回撤。

就這樣還是讓公孫瓚追上了,在巨馬河雙方展開激戰,袁軍大敗,死了近萬人。巨馬河大捷讓公孫瓚多少挽回了一些界橋失利的面子。公孫瓚趁勢向南推進,田楷當青州刺史、劉備當平原國相大致就在這個時期,冀州刺史部和青州刺史部北面的幾個郡國都成了公孫瓚的敵後根據地或遊擊區。

袁紹損兵折將,心疼不已,他不敢再大意,親自率軍北上,要與公孫瓚展開決戰。雙方又在龍河一帶相遇,袁紹再擺迷魂陣,讓老弱殘兵在前面誘敵,等公孫瓚主力沖殺而來時袁軍主力殺上,大敗了公孫瓚。龍河之戰可以看作是界橋之戰的翻版,招數不在多麽新鮮,好使就行,對付公孫瓚看來袁紹已經得心應手了。

一勝一負,雙方打成平手。

公孫瓚的主力不得不退回薊縣,田楷和劉備繼續在山東半島一帶發展,袁紹則派長子袁譚與田楷、劉備等搶地盤,在其後的近兩年時間裏他們互相不分勝負,並且也都面臨了嚴重的糧食危機,他們都去搶老百姓,田野裏連青草都看不到了。

公孫瓚不敢放手與袁紹一搏,因為劉虞還在。

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公孫瓚這個人一向目無領導,自以為是,不執行上級決定,劉虞制定的民族政策是以懷柔為主,公孫瓚偏偏喜歡動武,劉虞為了搞統戰,經常送給少數民族首領一些禮物,公孫瓚知道後半道上就給劫了,還在劉虞跟少數民族首領之間挑撥離間。

作為公孫瓚的頂頭上司,劉虞對公孫瓚的憤怒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劉虞通知公孫瓚來開會,公孫瓚每次都推說有病不來,老頭子一向待人謙遜,脾氣也好,就這樣經常也被氣得要死。劉虞跟自己的心腹、東曹掾魏攸商量,想用武力解決公孫瓚,魏攸勸他不要這麽做:“現在天下人無不對您仰望,您手下也需要謀臣、爪牙,公孫瓚文武雙全,是有用的人才。現在雖然有些小過錯,應該對他遷就一下。”

魏攸大概知道動起手來劉虞不是公孫瓚的對手,但為了給領導留面子沒有直說,而是換了個說法。劉虞很信任魏攸,聽他這麽說也就算了。但魏攸不久就死了,公孫瓚還是一次次惹怒劉虞,劉虞再發火時沒人勸了。

初平四年(193)冬天,劉虞調集十萬人馬攻打公孫瓚,單從實力對比看,雙方可謂勢均力敵。可是,劉虞也許被公孫瓚氣糊塗了,準備工作明顯不足,這時要收拾公孫瓚有兩件事必須先做,一是派人知會朝廷,歷訴公孫瓚的惡史,取得朝廷的支持,做到師出有名;二是聯合袁紹共同行動,讓公孫瓚首尾不能相顧。

如果有這兩手公孫瓚就死定了,但搞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都不是劉虞的強項,老實人又特別容易被激怒,盛怒之下的劉虞沒有多想,直接單幹了。

有人看出了問題,勸他說:“公孫瓚雖然幹了很多壞事,但還沒有正式的罪名,明公不先曉示天下並讓他改正就直接起兵,不是國家的幸事。另外,勝敗也不好預料,不如先用武力給他施加壓力,公孫瓚必然悔過謝罪,這樣就不戰而使人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