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第3/5頁)

但是到了 17 世紀末期,一種本土文學開始起步,這也同美洲文化對印刷術的偏愛不無關系。這裏的文學當然指的是報紙。本傑明·哈裏斯於 1690 年 9 月 5 日在波士頓出版了一份共三頁的報紙,名叫《國內外要聞》。這是美國人第一次涉足報紙。在哈裏斯來美洲之前,他參與“揭露”了一個子虛烏有的、有關天主教徒屠殺新教教徒並縱火倫敦的陰謀。他在倫敦的報紙《倫敦郵報》上揭露了“教皇的陰謀”,結果天主教徒受到殘酷的迫害。哈裏斯對於謊言已是司空見慣,他在《國內外要聞》的內容說明中提到,報紙對於抗擊盛行於波士頓的謊言是非常必要的。他用以下的話作為內容說明的總結:“喜歡我這個提議的人可能會因此承擔罪名。”哈裏斯的這種猜測是完全正確的。第二期的《國內外要聞》再也沒有面世。市長和市議會查禁了他的報紙,並且指責他發表了“非常偏激的言論”。他們的這種反應說明,他們根本不想容忍任何人成為他們的障礙。就這樣,在美洲這個新的世界裏人們開始了爭取信息自由的鬥爭,而這樣的鬥爭在英國已經進行了一個世紀之久。

哈裏斯的失敗激勵了其他人對於報紙的嘗試:《波士頓新聞信劄》出版於 1704 年,它被認為是第一份連續發行的美洲報紙。在此之後,《波士頓報》(1719 年)和《新英格蘭報》(1721 年)相繼問世,它們的編輯詹姆士·富蘭克林是本傑明的哥哥。在 1730 年之前,有 7 種報紙定期在 4 個殖民地出版,1800 年前,報紙的數目上升到 180 種。1770年,《紐約報》用下面的這段話(節選)來慶祝自己和其他報紙的成功:

這是事實(讓我們向大學表示敬意)

報紙是知識的源泉,

是現代人每一次對話的靈感來源。

到了 18 世紀末,塞繆爾·米勒教士自豪地宣稱,美國已經擁有相當於英國三分之二的報紙,而人口只占英國的一半。

1786 年,本傑明·富蘭克林評論道,美國人醉心於報紙和小冊子,以至於沒有時間來看書。(有一本書是個例外,那就是韋伯斯特的《美國拼寫課本》,此書在 1783 年到 1843年之間銷售了 2400 萬冊。)富蘭克林所說的“小冊子”,也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伴隨報紙在各殖民地廣泛傳播的還有各種小冊子和大幅印刷品。阿歷克西斯·德·托克維爾在他 1835 年出版的《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提到了這個事實:“在美國,各黨派之間不是通過寫書來反駁對方的觀點,而是通過散發小冊子,這些小冊子以驚人的速度在一天之內迅速傳播,而後消失。”下面這段話中他也提到報紙和小冊子:“槍炮的發明使奴隸和貴族得以在戰場上平等對峙;印刷術為各階層的人們打開了同樣的信息之門,郵差把知識一視同仁地送到茅屋和宮殿前。”

在托克維爾發表這番議論的時候,印刷術已經傳播到了美國的各個地區。南方和北方相比,不但在辦學方面落後(南方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是私立的),而且在使用印刷機方面也晚了一步。例如,弗吉尼亞州一直到 1736 年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定期出版的報紙——《弗吉尼亞報》。但是到了 18 世紀末,通過鉛字傳播思想的運動蓬勃發展,很快成為一次全國範圍的對話。例如,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詹姆士·麥迪遜和約翰·傑伊(全部用“帕布利厄斯”的化名)寫了 85 篇支持美國憲法的文章,1787 年至 1788 年期間,這些文章原本只是出現在紐約的報紙上,但後來在南方人中的影響完全不遜於在北方。

進入 19 世紀的美國,在它所有的地區都開始形成了一種以鉛字為基礎的文化。在 1825年至 1850 年之間,收費圖書館的數目翻了三番。那些專門為勞動階層開設的圖書館也開始出現,並成為提高文化教育程度的一種手段。1829 年,“紐約學徒圖書館”有 1萬冊藏書,曾有 1600 名學徒在此借書閱讀。到 1851 年,這個圖書館已向 75 萬人提供了服務。由於國會在 1851 年降低了郵費,因而幾分錢一張的報紙、雜志、星期天學校手冊和簡裝書唾手可得。在 1836 年到 1890 年之間,億冊《麥加菲讀本》被分發到各個學校。雖然當時並不提倡閱讀小說,美國人仍然表現得如饑似渴。塞繆爾·古德裏奇就沃爾特·司各特 1814 年到 1832 年之間發表的小說寫過這樣一段話:“他筆下誕生的任何一部新作在美國產生的轟動更勝於拿破侖的某些戰役……每個人都在讀他的小說,不論是名人雅士抑或凡夫俗子。”出版商為了得到某些潛在的暢銷書,有時甚至會派信使去等候郵船,然後“在一天之內,把布爾沃或狄更斯的最新小說印刷裝訂成書”。那時還沒有國際版權法,“盜版”書四處泛濫,大眾對此絕無微詞,那些被視為名人的作者也不能有所抱怨。1842 年狄更斯訪問美國的時候,他所得到的待遇簡直可以同現在我們對電視明星、體育明星和邁克爾·傑克遜的崇拜相媲美。狄更斯在給朋友的信裏寫道:“我無法向你形容我所受到的歡迎,人群四處追隨著、歡呼著,各種富麗堂皇的舞會和酒會,各種公眾人物左右相隨,這個地球上大概沒有一個國王或皇帝有過這樣的待遇……如果我乘著馬車,人群就會把車簇擁起來並送我回家;如果我進了劇院,所有的人都會起立,然後音樂從頭開始。”美國的本土作家——哈麗雅特·比徹·斯托夫人從來沒有得到過如此的矚目,在南方,如果她的馬車被人圍住,那絕對不是為了送她回家。但是她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在出版的第一年還是發行了萬千冊,相當於今日美國的 400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