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五章 孔子當官(第4/4頁)

“如果老百姓能夠依照禮來行為,那就不用改變他們;如果不能,那就教會他們。”孔子說。

按《論語》。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對於上面這句話,歷來的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歷來的解釋都是“讓老百姓按照我們說的去做就行了,不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麽這樣做”。按照這樣的解釋,孔子被扣上了愚民思想的帽子。

其實,愚民思想是老子的思想,不是孔子的。為什麽這樣說,以及為什麽應該按照本書的斷句,我們來做一個簡單分析。

首先,如果按照歷來的那種解釋,反推回原文,應該是“民可使之,不可知之”,這才是純正的春秋語言。相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本身就很別扭。其次,在孔子的思想中,找不到其他例證來佐證他的愚民思想。

再次,孔子原本是個民辦教師,他做的事情就是“知之”,就是把知識把周禮教授給普通百姓。如果他是愚民思想,那就等於否定自己,就是扇自己的嘴巴。

基於以上的原因,這句話的斷句一定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魯定公想了想,基本上認同孔子的說法。

“那,我聽說仲尼先生非常博學,我想問問,有句話叫做一言以興邦,有這樣的事情嗎?”

“話不能這麽說,不過也差不多吧。人們常說:‘做國君很難,做大臣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國君很難’,這句話不是差不多可以讓國家強盛嗎?”

“那,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衰亡的?”

“話不能這麽說,不過也差不多吧。人們常說:‘當國君時期沒什麽好處,唯一比較牛的就是沒有人敢批評。’如果很喜歡‘沒有人敢批評’,那這句話不是差不多能讓國家衰亡嗎?”

按《論語》。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