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八章 孟姜女的傳說(第3/4頁)

到魯昭公九年(前533年),許國人民終於迎來了值得慶賀的一天,楚國的公子棄疾(即後來的楚平王)把許國遷到了楚國內地的國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他們總算是再也不用跟萬惡的鄭國人當鄰居了。

可是好日子沒過幾年,到魯昭公十三年(前529年),楚平王又把許國給遷回了葉。又過了五年(前524年),楚國擔心鄭國和晉國聯合攻擊許國,把葉搶占,索性再次給許國搬家到容城(今河南魯山東南)。

搬來搬去,最終許國還是沒有能夠逃過鄭國人的魔爪。

魯定公六年(前504年),鄭國趁楚國被吳國擊敗的機會,出兵滅了許國。

基本上,經常搬家,許國人堪稱春秋時期的吉普賽人。

許國給歷史留下的記憶不多,只有一個教訓。

許國搬到容城的那一年,許悼公患了瘧疾,太子公子止從江湖醫生那裏弄來一服藥給父親吃,結果把老爹吃死了。太子止嚇得半死,跑到了晉國。史書就記載:“公子止弑其君。”這事情就說不清楚了,公子止很可能是好心辦壞事了。

所以《左傳》寫道:“盡心力以事君,舍藥物可也。”什麽意思?即便你很愛一個人,也要懂得分寸,犯忌諱的事情不要去做,否則你說不清楚。

【邾國】

邾國,又稱邾婁,連讀後就讀為“鄒”了。邾國本姓曹,是黃帝後裔曹安的後代。曹姓主要起源於這裏,而朱姓就源於邾國。

邾國在魯國以南,位於今天山東鄒城一帶。小於魯國,但是大於更南面的滕國、薛國、鄅國等小國。所以,盡管總是被魯國欺負,有時候也敢跟魯國對著幹,曾經有一次戰勝了魯軍,幾乎活捉魯僖公,把魯僖公的頭盔掛在城樓上炫耀。

為了求得大國保護,邾國一向就投靠聯合國。晉國稱霸以後,跟著晉國混,跟魯國則是時好時壞。一段時間,邾國跟齊國勾搭在一起,南北夾擊魯國。

對於邾國來說,對抗魯國並不明智,因為魯國有晉國撐腰,邾國永遠不是魯國的對手。

在魯國不斷的重壓之下,邾國除了偶爾在晉老大那裏告個狀之外,也只能忍辱求存。後來,邾國人民幹脆破罐子破摔,國家越來越差,地盤越來越小。邾國的公子大夫們也喜歡逃到魯國去,而且通常都是帶著封地逃過去,這最要命。

終於到了戰國初期,楚國出兵結束了他們悲慘的一生。

邾國給歷史留下了一個模範人物,就是邾文公。魯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鑒於魯國不斷地征伐侵擾,邾文公準備把國都從平原地區遷到地處山區的繹(今山東鄒城東南),占蔔的結果是“利於民而不利於君”。對此邾文公說:“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意思說,如果遷都有利於民眾,那麽也就有利於我。上天生育了民眾然後為他們樹立了統治者國君,國君的建立歸根結底是為民眾的利益著想。民眾得利,實際上就是我得利。

邾文公毅然決定遷都,從而成為千古美談。

【莒國】

莒國為己姓,莒國疆域最大時大致據有今山東的安丘、諸城、膠州、沂水、莒縣、莒南、日照等縣市,是今山東境內僅次於齊、魯的中等國家。

莒國算是個海洋國家,東面臨海,北面是齊國,西面是魯國。這個國家比較獨特,對於周文化比較抗拒。由於與魯國之間交通不便,因此莒國主要的威脅來自齊國。齊國對莒國就像魯國對邾國以及鄭國對許國一樣,不停侵擾。事實上,早在春秋以前,莒國就曾經遷都以躲避齊國的侵略。

莒國和齊國、魯國都有婚姻關系,但是這不能改變被以上兩個國家欺負的命運。莒國的策略就是投靠強國,齊桓公的時候投靠齊國,晉國稱霸之後又投靠晉國,卻因此招來齊國的不間斷打擊。

基本上,莒國人有一定的實力,與齊國的戰爭偶爾能夠取得勝利,而與魯國之間似乎不分上下。總體上,莒國人的戰鬥力不錯。

被大國欺負的同時,莒國也欺負周邊的小國。他們奪取了杞國的牟婁,吞並了向國、鄫國。

莒國有一個問題跟邾國一樣糟糕,那就是他們的公子大夫們喜歡逃亡到齊國和魯國,而且也是帶著封地逃過去。就因為這個,莒國的地盤逐年縮小。

到戰國初年,莒國被楚國所滅。不過不久,被齊國奪得。

《墨子·非攻中》記載:“東方有莒之國,其為國甚小,間於大國之間,不敬事於大國,亦弗之從而愛利,是以東者越人夾削其壤土,西者齊人兼而有之。”

莒國歷史上留給人們的故事不多,這大概與他們始終沒有融入周文化有關。不過,他們還是和齊國人聯合貢獻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