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與帖木兒王朝關系史研究》序(第2/3頁)

《貴顯世系》(注:《貴顯世系》(Mu’izz al-Ansab fi Shajarat Salatin Mughul),1993年筆者利用赴倫敦研究之機,從大英圖書館中復制攜回。),作者佚名。抄本藏巴黎國民圖書館和倫敦大英圖書館。作者奉沙哈魯之命,撰修成吉思汗家族和帖木兒朝世系。書中收錄上述兩朝君主、嬪妃及重臣姓名。至今尚無任何刊本,也無任何其他文字的譯本。此文獻國內圖書館缺藏。

《木陰歷史選》(注:木亦努丁·納坦只:《木陰歷史選》,德黑蘭1957年歐班夫人波斯文校勘本(Mu’in al-Din Natanzi,Muntakhab al-Tawarikh-i Mu’ini,Extraits du Muntakhab al-Tavarikh-i Mu’ini[anonyme d’Iskandar],ed.par J.Aubin,Tehran,1957);阿基姆什金俄文摘譯,載《吉裏吉思人及其地歷史資料》,卷1,莫斯科,1937年(AнонимИскадара,сперсидскогоО.Акимушкина,МатериалыпоисторииКиргизовиКиргизии,выпуск1,Москва,1973)。),此書除了利用木思脫菲和拉施都丁的記載外,作者比其他學者更多地使用了傳說資料。歐班夫人(J.Aubin)1957年在德黑蘭出版該書的節錄本,並定名為《史選》(Muntakhab)。目前史學界常用的就是這個本子,筆者已從國外復制攜回。尚無任何西方文字譯本,亦無漢譯本。

《旅行者之友》(Habib al-Siyar)(注:宏達迷兒:《旅行者之友》,巴黎1853年波斯文節刊及法文節譯合璧本,《突厥斯坦和阿母河北地區的蒙古汗史》(Khwāndamīr,Habīb al-Siyar,Histonire des khans Mongols du Turkistan et de la Transoxiane,extradite du Habib Essiier de Khondemir,traduite du Persan et accompabne de notes,par M.C.Defremery,Paris,1853)。),作者是《潔凈園》的作者迷裏·哈旺忒之孫宏達迷兒,寫於1523年至1534—1535年(929—941)。此書有1954年胡馬義(J.Huma’i)德黑蘭刊本。全書尚無任何歐洲文字譯本,亦無漢譯本。書中有關中亞的部分,已由德福雷麥裏節錄出來,並譯為法文,於1852年在《亞洲學報》(Journal Asiatic)上刊出(注:卷19,第58—93、216—288頁;卷20,第370—406頁。),1853年巴黎又有單行本問世,它是研究察合台汗國後期歷史的重要史料。內蒙古大學有藏,南京大學有復印本。目前尚無漢譯本。

《拉希德史》,作者是明代葉爾羌汗國統治者米兒咱·海答兒,書成於1541—1546年。有察合台文譯本。目前最流行的,是英國人羅斯的英譯本。(注:米兒咱·海答兒:《拉希德史》,羅斯的英譯本:《中亞蒙古人史》(Mirza Muhammad Haidar-i Dughlat,Tarikh-i Rashidi,E.Denison Ross,A History of the Moghuls of Central Asia,being the Tarikh-i-Rashidi of Mirza Muhammad Haidar,Dughlat,London&New York,1972)。)1985—1986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根據英譯本重譯的漢譯本《中亞蒙兀兒史》(上、下冊)。(注:漢譯本《中亞蒙兀兒史》,二卷本,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1986年。蒙兀兒這個譯法最初是洪鈞開始使用的,他沒有考慮古代漢語的讀音,極不科學,吾師韓儒林曾詳論之,見《蒙古的名稱》,載《穹廬集》,第148頁。故此名不宜再用。)

帖木兒王朝史研究近20年在國外來取得了不少新進展。美國學者孟茨的論文《帖木兒興起前後的察合台兀魯思——從部落聯盟到征服軍隊的轉變》(注:Beatrice Forbes Manz,“The Ulus Chaghatay before and after Temur’s Rise to Power: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ibal Confederation to Army of Conquest,”Central Asiatic Journal,卷27,第1—2期,1983年,第79—100頁。)討論14世紀中期的察合台汗國史、部落政治的帖木兒的興起、帖木兒權力的鞏固和察合台兀魯思的轉變等3個專題。孟茨還曾發表了幾篇重要的論著《帖木兒統治的管理與權威的代表》(注:Beatrice Forbes Manz,“Administration and the Delegation of Authority in Temur’s Dominions”,Central Asiatic Journal,1976,pp.191-207.)、《跛子帖木兒及統治權的象征》(注:Beatrice Forbes Manz,“Mamerlane and the Symbolism of Sovereignty”,in Iranian Studies,21,1-2(1988),pp.105-122.)及《跛子帖木兒的興起與統治》。(注:Beatrice Forbes Manz,The Rise and Rule of Tamerla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由於這些成果,孟茨成為當代國際上最知名、最活躍的帖木兒王朝早期歷史的研究者。道羅提婭·克拉伍勒斯基的專著《帖木兒王朝的呼羅珊——基於哈肥子·阿蔔魯的編年史》,也是一部研究帖木兒王朝史的重要史學著作,其第二部分專門考證了呼羅珊的地名。(注:Dorothea Krawulsky,Horāsān zur Timuridenzeit nach dem Tārīkh-e Hāfez-e Abrū.)日本學者川口琢司於1988年發表的論文《帖木兒和察合台異密們》(注:川口琢司:《帖木兒和察合台阿米兒們》(《Temurとチガタィ·ァミ-ル達》),載《東洋學報》,1988年,卷69。),主要利用帖木兒帝國時代的波斯史籍,著重討論了除了帖木兒和迷裏忽辛之外,9個在中亞形成割據勢力的諸侯家族的情況。而另一位日本學者Ando Shiro以德文發表的博士論文《基於〈貴顯世系〉的帖木兒王朝的阿米兒們——有關14—15世紀中亞的貴族世系研究》(注:Shiro Ando,Timudirdische Emire nach dem Mu’izz al-ansāb-untersuchung zur Stammesaristokratie Zentralasiens im 14.und 15.Jahrhundert,Islamkundiche Untersuchungen,band 153,herausgegeben von Gerd Winkelhame,Freiburg(Breisgau)Univ.,Diss.,1991,Berlin,1992.),是一篇研究帖木兒王朝突厥—蒙古遊牧貴族世系的力作。西方學者近年來有關陳誠出使的研究主要有美國學者莫裏斯·羅沙比,他發表有題為《明代出使內陸亞洲的兩位使節》的文章(注:Morris Rossabi,“Two Ming Envoys to Inner Asia”,載《通報》(T’oung Pao),1976年。),還把《西域番國志》譯為英語。(注:“A Translation of Ch’en Ch’eng’s His-yu Fan-kuo Chih”,in Ming Studies,1993 fall.)美國學者菲裏西婭·海科有關陳誠的論文(注:Filicia J.Hecker,“A Fifteen-Century Chinese Diplomat in Herat”,in Journal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1993.)也是一篇成功之作。作者把《西域番國志》中在描述哈烈(Herat,今阿富汗赫拉特)時所記錄的音譯詞匯成功地復原為波斯語,掃除了主要依據漢文史料進行研究的學者在閱讀、校訂史料時所面臨的困難。例如,陳誠所寫帖木兒王朝在其國內“道邊多築土屋,名‘朗兒歌’,以為憩往來之人留憩,免祁寒暑雨之患”中的“朗兒歌”,作者將之比附為波斯語langar,譯言“客棧”。由此可知北圖藏抄本中之漢字音譯“朗兒歌”(注:《西域番國志》,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第一集,據明抄本景印,葉八。),應為“朗歌兒”之倒誤。(注:在中華書局所刊周連寬《西域番國志》校注本(《中外交通史籍叢刊》,2000年)中,此名已校,見第71頁,並見第80頁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