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京北回族第一村 黃炳成、李守勛口述

時 間:2003年5月23日

地 點:陽坊大都飯店

訪談者:定宜莊

[訪談者按]西貫市是個村子,位於昌平區陽坊鎮,注217與海澱區接壤。清代碑文中對它的描述是“山川環拱,形勢秀雄”,今又有京密引水渠貫穿全鎮。這已經屬於北京市的遠郊區縣,按說離本書的主題已經有些遠,我之所以將它收入這部書,是因為這個村子實在太不一般。

首先,這個村子是京郊最有歷史、最著名的回民村之一,有“京北回族第一村”之稱。我在京城做回民的口述,每每聽到與這個村子有關的故事,這在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外城編”中的滿恒亮以及本書中的金寶琴口述中都已經多次講到。該村村民習武,傳說康熙朝著名鏢師神彈子李五就出自該村,從清朝到民國年間前門西河沿的著名鏢局東光裕、西光裕,也都由這個村子的李姓所開,可知它並不是一個與北京城市生活兩不相幹的村子,我因此想用這篇口述提供的信息,為前面諸位回民的故事加個背景。

其次,西貫市村之著名,還在於它與清朝的關系非同一般。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京師,次日清晨西太後攜光緒帝出德勝門西逃,當晚的落腳處就是西貫市。據說這個村的回族村民熱情接待了西太後一行,不僅預備了三乘騾馱轎載太後與皇上一路西去,而且派鏢頭楊巨川護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貫市一夜”。西太後回京後,感念村民“滹沱麥飯”之恩,封楊巨川為四品引路侯,其余隨扈者也各予五品官,注218並為該村的清真寺題寫匾額,西太後題的是“靈感昭著”,光緒帝題的是“忠輸親上”,肅親王善耆題的是“清虛味道”,成親王題的是“奧妙無窮”。這4塊匾,20世紀60年代修京密引水渠時,都被劈成包餃子用的案板了。

在前面金寶琴的口述中,講述了一個與此大體類似只是細節並不相同的故事,事實上這樣的故事遠不止一個,而令我備感興趣的,是從北京回民口中講出來的,是與我們平時看到的大多由漢族文人記載的並不相同的歷史,以及對同一段歷史不同的評價。

30年前我從內蒙古插隊返城,曾在緊鄰西貫市的蘇家坨鄉前沙澗村(當時叫大隊)當過幾年孩子王,閑來無事,經常與同事結伴騎車去陽坊遊逛,也經常聽當地人講起與西貫市回民有關的故事,可惜全未往心裏去,如今一個完整的也復述不出來了。30年後故地重遊,那條京密引水渠旁的小樹已經成林。那時候年輕,覺得30年漫長得望不到頭,如今回首,方覺30年僅僅是一瞬間。如今,這個在“文革”期間最窮的村子之西,已然矗立起在昌平乃至京城都赫赫有名的“大都”“勝利”兩個涮羊肉的飯店。村內的清真寺煥然一新,並且還在擴建。清真寺內有村史展覽,文物、圖片與說明詞俱全。我做口述,並不想重復村史展覽已經講述的內容,而是與前面諸篇一樣,想了解村民對這個村子的歷史與自己的生活狀況,有著何等樣的表述。

我對西貫市諸鄉老的訪談,正式做了三次,找了梁阿訇、楊學敏、李

西貫市清真寺(定宜莊攝於2003年)

俊臣等諸人,但都不太成功,可用的僅僅是與黃炳成、李守勛二人的那次交談。感謝陽坊大都飯店的老總周竹旺先生,在“非典”猖獗之時為我安排了這樣一個安全、僻靜的角落和這樣有意義的采訪對象,使我在那個舉國惶惶的非常時期沒有荒廢時間。

按,黃炳成先生當時是西貫市的民管會主任;李守勛先生是陽坊中學的教師。

1.有關西貫市由來的傳說

黃炳成(以下簡稱黃):西貫市這兒是交通要道,往南就是北京,往北就是張家口。北京城裏好多回民都是西貫市過去的,本村跟北京城的聯系也不少,相當多呢。

定:我對西貫市一直特別有興趣,我知道這地方是一個回民村。我想問問您這裏什麽時候開始有回民的,把你們了解的情況從頭講講好嗎?

李守勛(以下簡稱李):這村怎麽來的,咱們縣上區裏編了一本書,這是一本書上介紹的……

定:書上的事咱們不著急,咱們說你們聽說的。

黃:要說一開始可能追溯到隋唐,唐朝可能在這邊駐過軍。我們這個地區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這兒離南口30裏地,從這兒往西去有一個叫白羊溝,它也奔懷來,那邊從關溝走也奔懷來。注219可是形成這個回民村,大概其在明朝。常遇春他們的軍隊在這兒駐著呢,可能就留下來了伊斯蘭教這回民,這村就留下來。注220